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小儿常见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皮肤黏膜分批出现的瘙痒性斑、丘、疱疹及结痂,且上述各期皮疹可同时存在。全年均可发生,以冬春季节多见,多为散发性,但偏僻地区偶可暴发,城市可每2~3年发生周期性流行。发病年龄6~9岁多见。水痘患者为其主要传染源,通过空气飞沫或接触病人疱疹内的疱浆可传播,人群对水痘普遍易感。感染水痘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但以后可以发生带状疱疹。水痘的潜伏期为10~21天,结痂后病毒消失,故传染期自发疹前24小时至病损结痂约10天。
中医对水痘很早就有较清楚的认识。《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疮疹论》云:“其疮皮薄,如水疱,破即易干者,谓之水痘。”由于疱疹的形态不同,又有“水花”、“水疮”、“水疱”、“零落豆子”等别名。
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
(1)病因 水痘的病原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水痘和带状疱疹是同一病毒所致两种不同的临床病症。VZV只有一个血清型,在体外抵抗力弱,不耐酸,不耐高热,对乙醚敏感,在痂皮中不能存活,但在疱液中-65℃可长期存活。人是该病毒唯一已知自然宿主。
(2)发病机制 病毒经眼结合膜或上呼吸道侵入人体,在局部皮肤、黏膜细胞及淋巴结内复制,然后进入血液,产生第一次毒血症;并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增殖后再次释放入血,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病毒散布全身各组织器官,引起病变。临床上水痘皮疹分批出现与病毒间歇性播散有关。发病后2~5天特异性抗体出现,病毒血症消失,症状随之好转。
(3)病理 水痘的皮肤病变主要发生在皮肤和黏膜。病初皮肤表皮层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管扩张充血,表现为斑丘疹和丘疹。随后棘细胞层的上皮细胞发生气球样退行性变,细胞液化后形成单房性水疱,内含大量病毒,疱疹内炎症细胞渗出,浸润的多核巨细胞内有嗜酸性病毒包涵体,疱内组织残片增多,液体变浊,病毒数量减少,最后结痂,下层表皮细胞再生。因病变表浅,多未侵犯真皮层,故愈合后不留疤痕。但如炎症深入亦可累及真皮层。神经组织可见脑内静脉周围有神经脱髓鞘和神经细胞坏死等病变。
2。中医病因病机 本病由于感受水痘时行邪毒,经口鼻侵入人体,蕴郁于肺脾而发病。
(1)邪郁肺卫 肺主宣发肃降。水痘时邪从口鼻而入,侵犯肺卫,则肺卫失宣,出现发热、流涕、咳嗽等肺卫表证;肺主皮毛,脾主肌肉,邪正交争,水痘时邪夹湿透于肌表,则水痘布露。因病尚在表,故水痘稀疏,疹色红润,疱浆清亮。
(2)毒炽气营 水痘时行邪毒与湿邪相搏结,郁而化热,毒热炽盛,直趋气营。气分毒热充斥全身,则见壮热、烦躁、口渴等症;毒传营分,透发肌肤,则痘疹稠密,色紫暗,疱浆混浊。
若患儿体质虚弱,水痘时行邪毒炽盛,易化热化火,内窜心肝而引起壮热不退,神昏、抽搐等邪陷心肝之变证。若邪毒内犯,闭阻于肺,肺失宣肃,则出现高热、咳嗽、气喘、鼻翕等邪毒闭肺之变证。若痘疹破溃,污染邪秽,尚可引起痘疹溃烂、成疮等变证。
1。典型水痘 潜伏期10~20天,平均14天。临床上可分为前驱期和出疹期。前驱期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可见低热或中等程度发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咳嗽等,持续1~2天即迅速进入出疹期。皮疹特点:①初为红斑疹,数小时后变为深红色丘疹,再经数小时发展为疱疹。位置表浅,形似露珠水滴,椭圆形,3~5mm大小,壁薄易破,周围有红晕。疱液初透明,数小时后变为混浊,若继发化脓性感染则成脓疱,常因瘙痒使患者烦躁不安。②皮疹呈向心分布,先出现于头面、躯干,继为四肢,四肢远端、手掌及足底均较少。部分患者鼻、咽、口腔、结膜和外阴等处黏膜可发疹,黏膜疹易破,形成溃疡而疼痛。③水痘皮疹先后分批陆续出现,每批历时1~6天,皮疹数目为数个至数百个不等。同一时期常可见斑、丘、疱疹和结痂同时存在。④疱疹持续2~3天后从中心开始干枯结痂,再经1周痂皮脱落,一般不留疤痕,若继发感染则脱痂时间延长,甚至可能留有疤痕。
2。重症 水痘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形成播散性水痘,表现为高热及全身中毒症状重,皮疹多而密集,易融合成大疱型或呈出血性,或伴有血小板减少而发生暴发性紫癜。此外,重症水痘还可出现水痘肺炎、水痘脑炎、横贯性脊髓炎、水痘肝炎、心肌炎及肾炎等并发症。若多脏器受病毒侵犯,病死率极高。
3。先天性水痘 妊娠早期感染水痘可能引起胎儿先天畸形(如肢体萎缩、头小畸形、白内障等);若发生水痘后数天分娩亦可发生新生儿水痘。该型水痘易发生弥漫性水痘感染,呈出血性,并累及肺和肝,病死率高。
1。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
2。疱疹刮片 刮取新鲜疱疹基底组织涂片,瑞氏染色见多核巨细胞,苏木素一伊红染色可见细胞核内包涵体。
3。病毒分离 将疱疹液直接接种于人胚纤维母细胞,分离出病毒再作鉴定,仅用于非典型病例。
4。血清学检测 检测水痘病毒特异性IgM抗体或双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4倍以上升高可协助诊断。
1。诊断 典型水痘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尤其皮疹形态、分布特点,不难作出诊断。非典型病例需靠实验室检测进行确诊。
2。鉴别诊断
(1)丘疹样荨麻疹 本病多见于婴幼儿,系皮肤过敏性疾病,皮疹多见于四肢,可分批出现,为红色丘疹,顶端有小水痘,壁较坚实,痒感显著,周围无红晕,不结痂。
(2)手足口病 本病皮疹多以疱疹为主,疱疹出现的部位以口腔、臀部、手掌、足底为主,疱疹分布以离心性为主。
1。治疗原则 西医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必要时可应用抗病毒药物,同时注意防治并发症。中医以清热解毒利湿为基本治疗原则。
2。西医治疗
(1)对症治疗 皮肤瘙痒可局部应用炉甘石洗剂。
(2)抗病毒治疗 对重症或有并发症或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应及早使用抗病毒药。首选阿昔洛韦(无环鸟苷,ACV)每次10mg/kg静脉滴注,每8小时一次,疗程7~10天。一般应在皮疹出现后24小时内开始应用。此外,早期应用仅一干扰素可促进疾病恢复。
继发皮肤细菌感染时加用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对水痘病程有不利影响,可导致病毒播散,应禁用。
3。中医治疗
(1)辨证论治 由于水痘时行邪毒常夹有湿邪,治疗宜配合应用利湿之法。轻证以肺卫受邪为主,治以疏风清热,解毒利湿。重证因气营受累,治以清气凉营,解毒化湿。对邪毒内陷之变证,当佐以息风开窍,开肺化痰之法。慎勿透发,以防疱疹加重。
①邪郁肺卫
无热或微热,鼻塞流涕,偶有轻咳,24小时左右出小红疹,数小时到1天后,大多变成椭圆形疱疹,疹壁薄,疱浆清亮,根盘微红晕,痘疹稀疏,多见于躯干、颜面及头皮,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数。
本证临床以无热或微热,皮疹稀疏,疹色红润,疱浆清亮为特征。
疏风清热,解毒利湿。
银翘散加减。咽喉肿痛明显者,加射干、马勃解毒利咽;偏湿者,加滑石清热利湿;瘙痒明显者,加白鲜皮、白蒺藜祛风止痒。
②毒炽气营
壮热烦躁,口渴引饮,面赤唇红,口舌生疮,痘疹密布,疹色紫暗,疱浆混浊,甚至出现出血性皮疹,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绛,舌苔黄糙而干,脉洪数。
本证临床以壮热烦渴,痘疹密布,疹色紫暗,疱浆混浊为特征。
清气凉营,化湿解毒。
清胃解毒汤加减。高热者,合用白虎汤透热转气;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枳实以通腑泄热;口唇干燥者,加麦冬、芦根,养阴生津。
若邪毒炽盛,内陷厥阴,出现神昏抽搐者,加钩藤、羚羊角镇惊息风,或予清瘟败毒饮加减,配用紫雪丹清热息风开窍;若邪毒闭肺,出现高热咳嗽、气喘鼻翕、口唇青紫者,可予麻杏石甘汤加减,清热解毒、开肺化痰。
(2)中成药
①桑菊感冒片:用于邪郁肺卫证。每次1~2片,每日3次,口服。
②清开灵口服液:用于毒炽气营证。6岁以内每次10ml,7岁以上20ml,每日2次,口服。
(3)中药外治法
①苦参30g,芒硝30g,浮萍15g。煎水外洗,每日2次。用于皮疹稠密、瘙痒明显者。
②青黛散麻油调后外敷,每日1~2次。用于疱疹破溃化脓者。
③锡类散、冰硼散、珠黄散,任选一种,每次适量,每日2~3次吹口。用于口腔黏膜水疱破溃成溃疡者。
1。预防
(1)控制传染源。一般水痘患者应在家隔离治疗至疱疹全部结痂;消毒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和被污染的用品;托幼机构宜用紫外线消毒;带状疱疹患者不必隔离,但应避免与易感儿及孕妇接触。
(2)进行水痘减毒活疫苗的接种有较好预防效果。
(3)在72小时之内用水痘一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肌内注射进行被动免疫。主要适用于有细胞免疫缺陷者、免疫抑制剂治疗者、患有严重疾病者(如白血病、淋巴瘤及其他恶性肿瘤等)或易感孕妇及体弱者,亦可用于控制、医院内水痘暴发流行。
2。调护
(1)水痘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注意水分和营养的补充,不宜吃辛辣、肥腻的食物。
(2)应避免因抓伤而继发细菌感染。为了防止患儿搔抓皮疹发生皮肤感染,要剪短小儿指甲,同时还要保持衣被的清洁。
白癜风治法北京怎么样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