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们讲了5个故事,这期我们来分类拆解。
假设所有同学买的都是50万保额,消费型重疾(不带身故赔保额责任),保障期限是终身。
1.达不到理赔标准的
不赔
这不单单针对消费型产品,所有重疾皆如此。比如上篇文章所说的故事1和2。小A同学,聚会时突发心脏不适,医院途中不幸去世
小B同学,加班时不幸急性脑中风,经手术后在ICU观察,于某夜抢救无效去世
我们先来了解这两个疾病的定义:(最高发的前25种疾病定义,由行业协会统一制定)
小A同学,因无法提供心电图和肌钙蛋白酶报告(属于血液检查指标),临床无法确诊心梗,无法获得重疾赔付。现实案例中涉及纠纷,极其复杂。小B同学,脑中风未坚持到天,无法进行医学鉴定行动能力而无法获得重疾赔付。按当年现金价值退保获得退保金(现金价值是像彩虹一样的抛物线,中间最高,两头低,但一直比已交保费低)这两个故事代表了一类需要提供相关诊断证明,或持续一段时间的疾病,都存在达不到理赔标准无法赔付的情况。重疾险中的重疾责任,仅针对前2类疾病有完备的保障,针对第3类疾病是否能够理赔,不同情况有不同的结果,存在一定不确定性。但传统保障型重疾,因涵盖了身故责任,则可以在身故时按50万额度来理赔,以弥补小概率事件带来的不足和争议。不在重疾列表里的
不赔
小C同学,未知流感肺炎,医院,ICU使用ECOMO,治疗费用几十万
这其实是一个真实故事,来源于年2月的网络热帖——《流感下的北京青年》,震动了北京所有青年人的神经。帖子中的遭遇和新冠肺炎前期一样,突然遇到了人类从未见过的疾病,症状貌似是感冒和肺炎,但内脏器官却在慢慢衰竭,医院资源最顶尖的城市,无能为力,最后不治身亡。不得不感慨,人类在未知事物面前之渺小这种情况,重疾也无法赔付。虽然重疾疾病的收录是经过医师协会和保险协会共同制定,将我们已遇到的高发且严重的疾病囊括进来,但人类已知的永远是宇宙的一小部分。好在如果购买的重疾如果带身故责任,那么在去世以后可以获得50万理赔金,弥补生前的治疗费用,减轻家中的经济负担。定期重疾,合同结束后确诊
不赔
小D同学给孩子购买期限为30年的重疾险,近保障结束时孩子突发不适住院,进行各项检查,始终无法确诊。最终于保障期限结束后,确认为白血病故事4中的方案,是现实中很多父母的选择。经历过互联网声音的反复灌输,纷纷觉得孩子的保障,成年后应由他自己负责,让他挑选当时更先进的产品。殊不知,该考虑是建立在孩子不出险,身体健康的前提下,若果真如此,又何必购买30年期的重疾险呢。有关除责
小E同学投保时因乳腺结节,所购买的重疾险将乳腺癌除责,后不幸患有乳腺癌并扩散,不幸去世
在实际工作中,遇到过很多甲状腺癌除责,乳腺癌除责,胃癌除责的情况,一是现在结节高发,二是保险公司要控制风险,千一恶化的概率也要控制,所以会做相应的除责处理。那么,如果真的不幸罹患被除责的疾病,重疾不赔,但在去世时,依然按身故金50万获得赔付。最后的最后芝子君刚刚接触消费型重疾时,还是弘康首创此类产品的时代,自家也有最早期的产品,但随着对风险和保障越来越多的认识,越觉保障的不。上面所说的,其实都是重疾险本身的缺陷,这也是为什么自20世纪90年代重疾险出现以来,一直带身故责任,为的就是弥补各种极端风险,也避免了大家对重疾不赔的诟病。保险公司往往也有动力在模棱两可的时候做出赔付的决定,因为对于传统型重疾险来说,无论怎样,客户购买的50万都是要给赔的,多考虑一些人文关怀的因素,更能为公司获得口碑。但互联网为了用低价吸引眼球,阉割了身故责任以后,却将自己推到了风险口上,这些可能赔不到的情况,不可不知,而且目前也已遇到了不少理赔和口碑困境。对于我自己的客户,如果是看过过多互联网平台的产品,目标锁定在消费型重疾上,我都会苦口婆心提示风险,真的有些情况是赔不到的!一个好方案的衡量标准,有两条——保额充足,保障全面。保障不全,有些情况赔不到,额度少了,遇事起不了大的作用。毕竟人这一辈子,生不生病,什么时候得什么病,都不是我们能掌控的,过于极致不够全面的产品,购买一定要慎重。我个人多年思考的观点,万不可将所有重疾保障赌在消费型重疾上,可以选择部分带身故多次不分组的重疾产品,再补充部分消费型重疾作为额度补充,是比较折中的方案。如果最终选择单独购买消费型重疾,一定要将自留的风险嘱咐给家里人。以上,说给有心的人听。往期精选:重疾险系列1:为什么要购买重疾险重疾险系列2:保障责任知道多少重疾险系列3: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重疾险?重疾险VS医疗险,资深经纪人告诉你,两个都买才安心如何用保险保障白领小王的一生人身保障构建完毕,家庭资金的最后防线,您规划好了没?经纪人系列明亚保险经纪12问我是谁,我能为你做什么万物生长,成长最美,保险经纪人如何为客户争取权益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