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只要是肿瘤方向的同学都应该知道陈竺这个名字,以他领衔的工作奠定了中国古老药物砒霜在血液病中的神奇疗效并在国际上大放异彩,他是当时最年轻的院士,他和陈赛娟是同门(王振义教授学生)也是夫妻,医院血研所的领军人物,太多脍炙人口的传说.....
今天,陈竺要来浙大紫金港作报告了,16:00-17:30点,圆正启真酒店,不见不散
年12月5日,美国血液学会(ASH)在美国圣地亚哥颁发了本届欧尼斯特?博特勒奖,获奖人员为来自上海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的陈竺教授,医院的HuguesdeThé教授。
ASH将此奖授予陈竺,源于他的团队在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上的贡献。这曾是一种极为凶险,死亡率很高的恶性血液疾病。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TO)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进行联合靶向治疗(又称“上海方案”),使得这一疾病的五年无病生存率跃升至90%以上,达到基本“治愈”标准。同时,从分子机制上揭示了ATRA和砷剂是如何将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和凋亡,从而达到疾病治疗的目的。ASH的新闻日报(NewsDaily)赞誉这是“实验桌到临床转化医学概念的遗产和框架性成果”,此项发现也被认为“在国际血液学上掀起了一场革命”。
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是古今中外知名的毒品和药品,用其以毒攻毒的特性治疗各种疾病,在东西方都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因此我国民间也一直有“砒霜可以治疗白血病”的说法。
“一个古老的中医偏方,能得到美国权威医学研究机构的重视,验证和认同,上海第二医学学院陈竺院士领导的研究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居美国的中西医师、美国中医针灸学会前会长李永明将之归结为中医的启发。
不过,曾对这段历史做过大量梳理和考证的李永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虽然砒霜在中国的药用历史虽然有千年之久,但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为西方人所首创,并在十九世纪就使用了砷化合物注射药液,治疗部分白血病患者取得显著效果。因为早年医学对白血病的病理分类认识有限,临床医生并不知道砷剂最适合哪种白血病亚型,所以临床疗效不稳定,重复率不高,导致砷剂后来被弃用。中国医生重新发现砒霜可以治疗白血病正好赶上白血病分类诊断的“革命期”。
但“发现砷剂治疗白血病的APL亚型最有效,显然是中国哈尔滨医大多位医生共同的创新贡献。”李永明说。陈竺在此前获奖时也提醒,在砷剂治疗白血病的道路上,不能忘记中国中医专家的发现。
“陈竺教授真正用西方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让西方明白了药物起效的机制,这非常重要。”科普作家、生物学博士李治中如是评论。
陈竺的研究组于年首先在《血液》(Blood)发表了三氧化二砷治疗APL白血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报告,证明低量砷剂可以诱导APL肿瘤细胞分化和凋亡,而对正常细胞则无毒性作用,该报告还在机制方面做一些分子水平的研究,当时的血液杂志封面就采用了上海文章中细胞凋亡图片,美国著名的《科学》杂志也发了消息,随后,他们在当年的美国血液病年会上该研究组报告了详细数据。
这项成果此前已被国内外广泛认可。年,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在美国领取了由全美癌症研究基金会颁发的第七届圣捷尔吉癌症研究创新成就奖。
“研究得益于两个因素:中外学术交流和对中医宝库的发掘。”陈竺在此前得奖时说,外国同行了解他们的一些初始工作后也很快进行相关研究,维甲酸效果最早验证就由法国学者完成。国外学者也从中国科学家那里学到很多,美国研究人员就是从他们那里知道常温下溶解砒霜的方法。
事实上,科学家们普遍提到的,是砒霜治疗白血病道路上另一位奠基式人物——哈尔滨医院的张亭栋教授。据记载,年,张亭栋、韩太云用“癌灵注射液”(称“癌灵1号)治疗了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症状都有改善,药物成分主要是砒霜的化学成分三氧化二砷和微量轻粉。随后的临床试验中,张亭栋等人确定了砒霜单体化学分子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的APL亚型最有效,并与合作者的研究在年代后推广全国,乃至全世界。
尽管,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张亭栋关于砷剂疗法的临床试验就有多篇论文发表,但直到大约20年后的年,才被外界所知。有评价说,这源于“砷剂药物的早期发现历史,正是中国处在典型的集体主义体制时期,以至于许多论文直接署名科室,而无个人。但现代科学评价,重在奖励个人。”
,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将年度“求是杰出科学家奖”颁给83岁高龄的张亭栋教授,以表彰他在20世纪70年代率先采用砒霜(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的开创性研究。
更早之前,生物学家北京大学讲席教授饶毅等学者曾撰文,认为虽然张亭栋的研究成果近年来逐渐得到世界范围内的认可,但他个人并未获得相应的荣誉。饶毅称,这项成就已达到角逐诺贝尔医学奖的水平。在年屠呦呦因为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之后,这一预测显得更值得期待。
师从著名血液病专家王振义
年,随着上山下乡的大军,陈竺辗转来到江西省赣南地区信丰县,开始了6年的知青生活。每天收工后,父母都是上海医学博士的陈竺,总待在家里看父母寄来的医学书,常点着煤油灯看到深夜。年,21岁的陈竺成了一名赤脚医生,村民们有个头疼脑热,就会去找“陈医生”。
由于表现突出,年,陈竺被推荐到江西省上饶地区卫生学校学习。勤奋好学的他毕业时各门成绩全是优秀,被留校任教。工作之余,他翻译了数十万字的医学文献。年,陈竺被推荐到上海第医院内科进修时,结识了著名的血液学专家王振义教授。王振义发现,陈竺虽然只有中专学历,但写的病历十分仔细、准确,从此,他开始悄悄地暗中观察这个年轻人……
这一年,高校恢复研究生招生考试,爱才心切的王振义鼓励陈竺报考自己的研究生。陈竺夜以继日地自学大学课程,最终在多名考生中获得总分第二、血液学专业第一的好成绩。王振义承受了很大压力,破格录取了这位没有上过大学的研究生。
年,陈竺凭着优异的专业成绩和掌握英语、法语两门外语的优势,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赴法国担任外籍住院医生的人选,来到巴黎圣·医院血液中心实验室。一年后,他开始在这里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主修分子生物学。年,陈竺谢绝了法方的挽留,学成归来。他在自己博士论文的扉页上,工整地写下:献给我的祖国。
医学界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
然而,归国初期,创业之艰苦超出了陈竺的想象。当时,担任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的王振义只是一个“皮包所长”,陈竺要建血液研究室更是缺人、缺设备,甚至没有一间像样的房子。艰苦的条件并没有吓倒陈竺,小小实验室的灯光常常亮到黎明。
陈竺带领同事们边建设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实验体系,边开展了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发病原理及全反式维甲酸治疗该病机理的研究。经过顽强拼搏,实现了我国人类疾病相关基因发现“零”的突破;并发现了维甲酸诱导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分化的一组关键基因(RIG基因系列)。
年,当陈竺得知哈尔滨医科大学张庭栋教授等用砒霜治疗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取得时间长短不一的完全缓解的信息后,便开始与哈尔滨同行合作,全力以赴地投入到癌细胞凋亡机理的研究中。两年后,陈竺带领的研究小组与哈尔滨小组合作在国际权威杂志《血液》上发表论文,揭示了三氧化二砷(即砒霜)是通过诱导癌细胞凋亡(细胞程序性死亡)而发挥作用的。这一发现使砒霜这个古老的药物,正式步入了现代药物治疗研究的主流。
经过多年探索和试验,陈竺发现维甲酸和砷剂实际上是通过不同的途径,靶向作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同一关键致病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并因此提出两药共用的“协同靶向治疗”设想。临床试验中,90%以上的患者长期无病生存。
年,陈竺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这年,他只有42岁,是当时中国医学界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
随后几年间,陈竺牵头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参与组织协调了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华医学科技奖及法国政府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总统骑士荣誉勋章”等。他医院血液学研究队伍,被国内外同行尊称为“中国陈竺组”。
无党派人士首任卫生部部长
年6月,陈竺被任命为卫生部部长,成为改革开放29年来首位出任国务院组成部门正职的无党派人士。
戳戳图片↓↓,你就知道
?
戳
本文部分选自周不润知乎回答,点击阅读全文可以直达。
科学自由共享
投稿请扔至:freescience
zju.edu.cn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