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才女张培祥凭借卖米轰动文坛,24

文章来源:急性白血病   发布时间:2024/1/12 17:52:52   点击数:
 

才华,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比较重要的,有时候每个人的才华表现在不同的位置之上。但更多的我们会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文采,我国文坛上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有很多的文人墨客,用笔书写着这世间的人生。有时候我们无法去探索的世界,是由他们的文章来教给我们的,有时候书中的世界会更加的精彩。有些生活不如意的人,也会在文章中书写他们所期望的那个生活。

但是“自古红颜多薄命”,这句话也是有一定的认证的,不知是什么原因,我国历史上有很多的青年才俊,有才华有样貌的人,都在很年轻的年纪就去世了。

离开了这个多彩的世界,仿佛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只是为了短暂地停留,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的一些痕迹之后,便去追随另一个世界了。他们的到来给这个世界带来了精彩,但是他们的离去也会带给我们伤感。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就是一位在这个世界上短暂停留的才女张培祥。

童年的困难生活

张培祥这个名字在十几年前是引起了很多轰动的,但是随着她的离世,记得她的人已经很少很少了,但是她的身影和文章一直留存在这个世界之上。张培祥出生在湖南省,她的家境十分的困难,就连基本的生活都是有问题的。她的父亲常年生病,母亲也因为幼年时患有的小儿麻痹导致一只手几乎瘫痪,还做过乳腺切除手术,她的家中还有一个弟弟,所以生活十分的困难。

张培祥小的时候差点因为生活困难而上不起学,还是因为她的姑姑将她带在自己身边,帮助她上学,这才让她有书读。虽然家庭十分的困难,但是她学习成绩十分的优秀,先是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中学,之后在年考上了北京大学的法学院。

北大是多么难考,这是我们都知道的,更何况是当时那个考上大学都十分困难的时代,由此可见张培祥的努力和优秀。之后在本科毕业之后,她继续在北大法学院攻读硕士。

在张培祥小的时候,因为家中没有能力去为她额外的购买书籍,于是她就去当地的书店去看书。每一次都是最早的去,一直看到书店关门才离开。在书店中她能够在书海之中徜徉,在书籍之中绘画自己的世界。她的文学素养也是在这个时候的积累,正是因为这些书籍的积累,才能够写出之后的文章。

热爱红楼,发表书籍

张培祥尤其喜欢的就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我们都知道《红楼梦》是我国古籍中争议比较大的一本书,也是极其吸引人的一本书,有很多的专家专门的研究《红楼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红学。

张培祥就极其地喜欢这一本书,她在未来BBS上以“FLYINGFLOWER”的网名发表了不少的文章、剧作。其中《大话红楼》曾经风靡一时,她还写了不少关于红楼梦方面的书籍。她还曾翻译多本外国著作,也都被发表成为了畅销书。

就是这样一个有才华有学识的女子,也写出了纪实文学《卖米》,这篇文章曾获得北大校园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也被称之为“可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文章,由此可以看出她的文章的优秀程度。

《卖米》来自于真实生活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张培祥很多的文章都来自于她自己对《红楼梦》的热爱和理解。但《卖米》这篇文章,却是来自于自己的真实生活的,文章中写的是主人公和母亲因为父亲不能去卖米,而自己和母亲一起去卖米的故事,因为质量比较好,所以希望能够买一个更好的价钱,但是卖米的价格没有达到母亲的希望,所以主人公和母亲又将一百多斤的米,挑回了几里之外的家中。

就是这样一篇朴实无华,没有什么优美的辞藻堆积的文章,却在当时文坛引起了轰动。可能正是这最朴实无华的文字,才最能够打动人心,才最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也是最有意义的文章,所以才会被评为值得入选小学生课本的文章。

因病去世,撒手人寰

就是这样一个有才华的女子,却患上了白血病。在得知她生病的时候,她曾经发表过文章的出版社和之前合作的工作室甚至是北京电视台都愿意出资帮助她治病。但这个时候却体现了金钱的无力,因为病情发现得太晚了,治疗已经来不及,所以这颗文坛之星也在慢慢变暗淡。

在去世之前,张培祥曾留有遗愿,就是将她的骨灰,一半留在北京,因为这里有她的母校、师长、同学,一半带回老家,因为那里有她放不下的亲人和最好的回忆。在她去世之后,她的骨灰也被父母带回了老家。在老家,她的父亲为他搭建了一座怀念亭,这座亭子是她父亲亲手所建造的,这个亭子建造之后,让这个不富裕的家庭更加的困难了,但是他们并不后悔,因为这是对自己女儿的一种纪念。

在张培祥去世之后,北京大学在八宝山菊厅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北大法学院的党委书记和张培祥之前的班主任还有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撒贝宁都分别致悼词。在张培祥的墓碑上还刻着她的恩师曲三强所撰写的墓志铭,短短的墓志铭,写出了对这个女子的赞美和怀念。

在年的时候,未名BBS有很多人为“飞花”张培祥设置了灵堂,很多来自四海八方的她的读者和同学,都在这个地方玩为她悼念,怀念着她的曾经,希望张培祥在另一个世界里仍然能够书写自己的人生,发挥自己的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