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急性白血病 发布时间:2024/12/17 13:52:47 点击数: 次
北大的徐凯文教授曾经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这样一组数据:北大的新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人生没有意义。01空心病:精神世界的苍白无力北大的学生,众人眼中的天之骄子,为何会觉得人生没有意义呢?徐凯文教授认为,是因为“空心病”。什么是空心病呢?就是一种因为找不到人生目标、缺乏生活意义感,从而内心产生空虚、迷茫、焦虑的心境状态。时代的发展,物质的丰富,却敌不过精神世界的贫乏与苍白。徐凯文教授说,他接触的这些空心病的学生都对他说过这样的话:我不知道我是谁,我不知道我到哪儿去了,我的自我在哪里,我觉得我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我过去19年、20多年的日子都好像是为别人在活着,我不知道自己是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北大这些学生的经历,只是这个时代一大部分人年轻人所面临的心理困境的缩影。迷茫、不知所措、找不到人生的意义。02读完《目光》,感觉迷茫的心被拯救不过,陶勇医生的《目光》这本书,很多人说读完以后,感觉迷茫的心被拯救了。陶勇是谁?他的《目光》究竟有怎样的魔力?在年初疫情开始没多久,医院眼科发生了一场暴力伤医事件。该院的医生陶勇在门诊期间被一名歹徒砍伤,双臂和双手已能露出白骨,神经、肌腱、血管两处断裂。这位陶勇医生无比热爱医学事业,对医术精益求精,对病患诚心诚意。这名砍伤他的歹徒是他治疗过的无数眼疾患者之一,在90%的医院都会放弃的情况下,陶勇尽最大的力量保住了他的视力,并且术后还特意为他尽量节省医治费用。事情发生之后,陶勇想不明白自己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去帮助的这名患者,为何反而挥起大刀毫不留情地向自己砍来,要置自己于死地。在ICU的日子里,一次次在死亡边缘挣扎的时候,陶勇对自己到目前为止的人生,回顾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最后写成这本《目光》,关于自己的从医经历,关于善恶、生死、人性、信仰……而他的这些经历和思考,也给了很多年轻人一丝“微光”,发现活着可以那么有意义。1、年少时萌生对医学的兴趣陶勇说自己好像注定就是要从医的。童年时和小伙伴一起看武侠片,他们都对武功盖世的大侠仰慕不已,只有自己偏偏喜欢那些救死扶伤的医师。在看完电视剧后,还会模仿里面的医师,把家里能找到的药都拿出来调配,结果浇在文竹上,没几天文竹就死了。但这并没有打消陶勇的热情,他开始对一些民间偏方感兴趣,还根据偏方指引配药给班里一名患癫痫的同学吃,结果被同学的家长臭骂一顿。母亲就告诉他:偏方是不能信的,如果想学医就要好好学习才能真正治病救人。在童年时,陶勇便已萌生了对医学的兴趣。2、母亲的眼病,坚定了学医的理想陶勇的母亲常年患有沙眼,眼睛经常红红的,而且因为害怕传染,用的物品都是和家里人是分开的。家里贫困,母亲就只能常年忍着。有一回母医院看眼睛,陶勇看到在医生熟练的操作下,把困扰母亲十几年的沙粒挑出,治好了母亲的病。就对医生涌出无限的崇敬之意,在那时就坚定了学医的理想,高考填志愿时,一向乖巧的陶勇,不顾家人的反对,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北京医科大学。3、北大漫漫求学路,穿越迷茫,找回初心在北大学习医学的日子,并没有陶勇当初想的轻松。一来是因为人外有人、山外有山,曾经在高中名列前茅的陶勇在北大就普通得像海滩上的一粒沙。二来是医学的专业知识生涩枯燥而且十分繁重。陶勇一度自卑,一度迷茫。好在身边亲戚朋友生病,经常警醒自己学医的初心从来不是为了成绩,而是为了治病救人。于是陶勇重新认识了那些生涩难懂的知识,把医学当成一个爱好去探索,渐渐就发现了医学世界的有趣。感觉打通了任督二脉,任何知识点都可以信手拈来。4、从医路上,1%世界的感动陶勇选择的专业是葡萄膜炎,这是眼科里面的冷门领域,也充满挑战,因为其复杂性,目前的医学手段还没有办法做到精准治疗。兴趣和优势都让陶勇做出了这个选择。这类疾病的患者在眼科患者中占1%,而全国能从事这一领域的医生不过数十位。陶勇就是其中之一。他在书中说到,这1%世界的患者带给他太多的感动。比如一位叫小岳岳的患者,他才8岁,因为不幸患上白血病,术后由于病毒感染导致眼睛病变来求医。一般8岁的孩子打个疫苗都会哭叫,但是小岳岳无论经历怎样痛苦的检查,始终一声不吭,陶勇说他的表情中有很强的求生力量。从6岁到16岁,这十年来,命运对他很残忍,白血病差点让他失去生命,老天又差点夺去他的光明,但是小岳岳从未放弃。挣扎着要活着、要光明,还争分夺秒地学习。患者带给陶勇的这种关于生命、希望的感动,令他觉得即使是这1%,也值得付出%的努力。03有爱、有事业的人生是幸福且坚不可摧的周国平在为《目光》写评语的时候,写了这么句话:一个有信仰、真爱、真事业的人,是世间任何力量都打不败的。陶勇医生在经历这样的飞来横祸之后,依然觉得这世界充满希望和美好,依然觉得这世界值得走一遭,就与他内在的这股力量是分不开的。而这股力量,是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业,并用自己热爱的事业为他人带来价值所生发出来的。得了“空心病”的年轻人们,也非常优秀,有亮眼的成绩、傲人的资本,可是因为那不是自己所喜欢的,只是追求到了世俗定义的“成功”,就感受不到热爱的感觉。同时,因为找不到自己在这世间的价值,于是觉得人生虚无。而纵观陶勇的经历,从萌生对医学的兴趣,到求学中遇到困难调整自我的认知和心态,一步一步找到自己真正的热爱。工作中遇到的人和事让他感受到生命中那些爱的流动、温暖,都一点一点在给他正反馈。在这个过程中,自我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得到确立。陶勇,一个四十岁的人,身上却始终有一股“少年气”,对这个世界永远充满着好奇心。在这个时代,真的是令人艳羡的幸福啊!《目光》陶勇医生首部文学随笔一个医生的沉思一部人生的解答书淘宝旗舰店¥39.8¥49.8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