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道培医学团队发现约4%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主要是因为CSF3R基因突变合并转录因子基因异常(AML1-ETO、CBFB-MYH11、CEBPAdm和NPM1突变)导致发病,这部分患者可能受益于针对CSF3R突变的靶向药治疗。该发现有助于对基于现有遗传学分类的AML患者更加精细分类,并改善这部分患者的治疗及预后,于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美国癌症学会会刊Cancer。
论文的第一作者:医院分子医学室张阳医师
集落刺激因子3受体(CSF3R)基因编码一种穿膜型细胞因子受体蛋白,具有调节粒细胞生长、分化和功能的作用。已知当CSF3R功能异常时,可导致一些疾病:因先天/遗传性CSF3R突变导致功能缺陷时,可导致先天性重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7型(SCN7),属于先天免疫缺陷的一种;因出生后发生CSF3R体细胞功能活化突变时,可导致以粒细胞异常增殖为主的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SCN7和CNL发病率都很低,分别属于少见的血液系统遗传病和肿瘤。
陆道培医学团队研究发现,约3.6的初诊AML、4.6%的复发AML和8.3%的继发AML患者携带CSF3R突变。并且这些CSF3R突变的患者均同时伴有髓系细胞分化所需的转录因子基因异常。首次接近完美地揭示了这部分患者的分子发病机制,并且提供了潜在的治疗靶点。由于AML的发病率比SCN7和CNL高很多,本研究也强烈提示因CSF3R突变导致发病的患者中,AML患者总数可能显著高于SCN7和CNL患者。
该发现主要有三方面的意义:
1.该研究揭示了这部分白血病发生的主要分子机制
CSF3R基因突变导致髓系血细胞发生不受调控的持续增殖,AML-ETO、CEBPA等转录因子基因异常使肿瘤细胞的分化停滞在原始或幼稚阶段。因此患者体内出现了大量异常增生的原始和幼稚髓系细胞,从而发生了急性髓系白血病。对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有助于临床医生更精确地调整治疗方案和治疗方案的改进研究。
CSF3R突变的AML患者均同时伴有髓系细胞分化所需的转录因子基因异常
2.这部分患者有可能获益于已上市的靶向药物CSF3R体细胞突变集中发生于两个区域,近膜区点突变和胞浆内尾区截短突变。近膜区和胞浆区突变分别导致下游JAK激酶和SRC家族TNK2激酶信号通路持续活化。本研究观察到AML中CSF3R突变同样集中发生于近膜区和胞浆内尾区,并且这两种类型的突变互斥。虽然目前尚没有针对CSF3R基因突变开发的靶向药物,但研究发现CSF3R近膜区突变对JAK激酶抑制剂(如芦可替尼/Ruxolitinib)敏感,胞浆内尾区的截短型突变对ABL1激酶抑制剂(如达沙替尼/Dasatinib)敏感,而MEK1/2抑制剂Trametinib对近膜区和复合突变诱导的白血病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通过已有的靶向药物抑制CSF3R突变导致的下游激酶信号的异常活化,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这也是一种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而且现在已有已上市的国产达沙替尼可用,药物价格已经下降很多,对患者来说也是另一个好消息。
AML患者的CSF3R突变集中发生于两个区域
3.该发现进一步显示了基因突变和融合基因筛查的临床应用价值
基因变异是肿瘤发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本分子机制,每个肿瘤的发生都是多种基因变异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称之为“基因突变的犯罪团伙”。如本研究揭示的CSF3R突变和转录因子基因异常的协同作用导致AML的机制。在血液肿瘤中,已有很多种基因变异和融合基因被列入国际权威诊疗指南。在世界卫生组织(WHO)版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标准中,已经明确列出的突变基因有近种,融合基因有多种。基因变异致病的情况复杂,其中“具有骨髓衰竭和端粒异常的胚系遗传易患因素的AML”,虽然列为一组疾病,但对应的致病基因又可以有上百种。而在“BCR-ABL1-likeALL”和“伴PDGFRB重排的髓系或淋巴肿瘤”及其他类似分类中,对应的致病融合基因又可以分别有上百或更多种可能。每种基因突变分别有辅助诊断、鉴别诊断、危险分层、治疗选择和靶向用药等一方面或多方面的意义。如果对于AML患者只检测少数几个熟知和常见的基因突变(如NPM1和FLT3),就不能发现这部分CSF3R突变的患者,也无法判断他们是否会对达沙替尼治疗有效。因此对于血液肿瘤患者,尽可能全面的基因检测是必要的。如多种融合基因和基因突变的检测,能够帮助临床医生更准确的了解疾病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从而更好的调整治疗方案。
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北京陆道培血液病研究院院长、医院医疗执行院长陆佩华和北京陆道培血液病研究院副院长、医院病理和检验医学科主任刘红星
张阳医师简介:
临床血液内科学硕士,检验医师,遗传咨询师,美国血液学会(ASH)会员,美国人类遗传学会(ASHG)会员,中国遗传学会遗传咨询分会会员,北京医学检验学会体液和血液学委员。
现在医院分子医学实验室主要从事血液肿瘤相关的分子诊断和研究。具有丰富的血液肿瘤基因突变分析和解读经验。多次在美国血液学会年会(ASH)、美国人类遗传学会年会(ASHG)、日本血液学年会(JSH)、韩国肿瘤学年会(KCA)等国际国内会议进行学术报告和交流,并多次获日本血液学年会优秀青年血液学专家奖励。在国际国内期刊共发表文章20余篇。
Cancer期刊社已授权分享免费在线阅读该论文的全文,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直达文章链接: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