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童年本应该是五彩斑斓的,可有这样一群孩子们,他们每天一睁眼看到的都是白色的世界。
打针、输液、吃药成为病房孩子们的日常。枯燥的病房生活、漫长疗程,让他们在治疗之余更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
他们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出入自由,活动范围只能在狭小的病房里。手中仅有的几本童画书不知道翻了多少遍,已经看不清楚书外壳长什么样了......
9岁女孩的病房日记,感动无数网友
“我就要上四年级了,可是,我的病复发了,爸爸医院,我在这里住了半年,每天都会想学校,想同学们......可是,那天我偷听到医生告诉妈妈,如果不给我做移植,我可能会死,我很害怕,再也不能回学校了。”
这本日记的主人,是9岁女孩雯雯。
5年前,雯雯被查出患有白血病,2年治疗、3年停药,直到今年2月复发。两年痛苦的化疗后,雯雯的病情得到了控制,终于停药了。“雯雯出院后,第一学期就考了第一名。”雯雯的妈妈说。
不幸的是,今年春节前,雯雯的白血病复发了。
来到熟悉的病房、重复过去的生活,雯雯得知自己复发后,不哭不闹,像个小大人一样。这个9岁的孩子,会给自己看输液的药,不让家人担心,医生和护士都夸她懂事。
爸爸在老家挣钱、妈妈在出租房做饭、护士姐姐恰好在忙,雯雯会从病床上站起身来,给自己换药。
打针很痛,吃药很苦,但雯雯总是微笑着面对,听医生的话好好治病。她深夜睡不着的时候看到过妈妈的眼泪,也知道爸爸为了她连饭都舍不得吃,雯雯说:“我知道爸爸妈妈已经找不到钱来救我的命了,我不忍心他们再为我受苦。”
无论走到哪里,雯雯都叮嘱妈妈:“把我的书包带上。”病床上的桌板,成了婷婷的小课桌。看书、学习,是她除了打针吃药外最重要的事。
开学第二天,雯雯和其他3名白血病患儿,走进学校,上了堂“迟到的第一课”。课前,雯雯当着全班同学,念了这篇日记。
我上幼儿园时,我最爱的外婆去世了,接着我就病了。爸爸说,那是因为我太想念外婆。可医生说,我得的是白血病。
医院,我还要去上学呢。爸爸说,等我病好了,就回去上学。医院一住就是两年,每天都在想学校,想上学。
后来我出院了,又可以回到学校读书了,我真开心啊。那学期的期末考试我考了第一名,爸爸妈妈说,他们为我感到骄傲,要我好好读书,以后还要读中学,读大学。
可是,我的病复发了,医院。我在这里住了半年了,每天都会想学校,想同学们。和我一起住院的小朋友,有的病好了,又回去上学了,我很羡慕他们。
那天我偷听到医生告诉妈妈,如果不给我做移植,我可能会死,我很害怕,再也不能回学校了。
晚上,我看见妈妈又哭了。我知道,这几年家里的钱都花光了,爸爸妈妈已经找不到钱救我的命。我不忍心爸爸妈妈再为我受苦。
病房里的课本已经被我翻看了无数次,我只有一个心愿,医院里了,想回家,想回学校,和大家一起上课。
雯雯日记,念哭了台下的所有老师和同学,她是多么期盼自己有一天能回到学校,好好读书。
“我想读书,未来能成为一名医生”
9岁的杨阳已经在病房里躺了4个多月,在这期间他只回到学校一次。强忍全身疼痛,杨阳坚持上了一节课。“上课的感觉真好!”杨阳想参加期末考试,却被医生拒绝了。
4个月前,杨阳查出骨肿瘤,爸妈为了他给他看病,卖掉了镇上唯一的住房,医院附近的出租屋生活。曾经在班里成绩名列前茅的杨阳,最大的渴望就是能够回到学校上课。
杨阳知道自己患了很严重的病,从来不哭不闹,每天除了打针,就是静静地坐在病床上看书。
“长大以后想成为一名医生,让更多和我一样的孩子能够回到学校上课。”妈妈说,这说杨阳的今年生日许下的愿望。
“我在图画书上见过妈妈”
7岁的蒋明明,出生在湖北一个小山村。父亲蒋志军退伍后生了场病落下残疾,丢掉了厂里的工作。
母亲在明明3岁那年嫌弃贫苦的家,选择和明明父亲离婚。蒋明明只得跟着爷爷奶奶和父亲一起生活,从记事起他就不记得母亲的样子。
年春节,上小学二年级的明明刚到校两周,右腿便出现了剧烈疼痛和血点,并伴随持续的低烧。为了不影响上课,明明忍着到周五才告诉蒋志军。
医院查不出问题,医院,确认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3型”。
这个消息让原本身体就有残疾的蒋志军感到绝望。“儿子是班长,几乎每次考试都是满分,在家也特别懂事”,蒋志军说。
高昂的骨髓移植费用,压垮了这个家。在做完第一个疗程的化疗之后,蒋志军无奈只能让孩子先出院,“没得钱治了,只能回去等。”
好不容易找亲戚朋友凑到了几万块钱,蒋志医院住院。治疗期间,明明把曾经的课本翻看了好久,书皮都翻破了。医院做骨穿刺,明明都会在儿童读物角翻看图书,迟迟不肯离开。
有一本图书,讲的是妈妈教育小朋友讲卫生。明明指着书里插画上的女人问蒋志军:“妈妈是长这个样子吗?”,蒋志军泪目里,他只能点头。明明从来没见过妈妈,家里也没有一张妈妈的照片。
“孩子妈妈再嫁之后,也不管儿子,打过几次电话,医院看孩子。”蒋志军说。得知妈妈长这个样子,明明把图本抱在怀里摩挲许久,看了又看。
蒋志军给儿子交费,叮嘱他要先在窗口抽血。验完血后护士问明明:“爸爸带你来打针,那妈妈呢?”,明明说:“我只在图画书上见过妈妈。”
从医院借来的那本画着“妈妈”的图画书被明明搁在枕头下,一直陪伴着明明化疗、骨穿、腰穿,成为了他的精神支撑。
6岁的她失去了父母,面临截肢
一场车祸夺走了父母的生命,6医院昏迷数十天。病房里,若萱的爷爷奶奶一直照顾着她。
“被抢救过来之后孩子一直哭着要爸爸妈妈。医生说萱萱伤到了腿和脑袋,可能会有严重的后遗症”,若萱的奶奶说。
原本萱萱的家就不富裕,爸爸靠给人开面包车拉货为生,这一天夫妻俩带着女儿一起串亲戚。没想到在去的路上和一辆大车相撞,夫妻俩命丧当场。
60多岁的医院,照顾孙女。脑部手术过后,萱萱经常哭着喊妈妈去哪了,哭的让人心疼,奶奶怎么哄也哄不好,孩子的精神状态一天比一天差。
为保证隐私,文章中均为化名,文章配图无关联
萱萱的爷爷说:“孙女本来要上一年级了,她妈妈答应给他报镇子里的小学,没想到还没开学就出事了。孙女从小就喜欢看图画书,背唐诗,她妈妈生前也愿意教孩子。”
脑部的手术完成之后,萱萱将面临下一步左腿截肢。
截肢手术疼痛难忍,一般人难以承受,萱萱抱着奶奶的脖子,哭成泪人,喊着要妈妈,要爸爸。慢慢地,萱萱明白爸爸妈妈回不来了,便不再哭闹,变得沉默寡言,不爱与人说话。
萱萱唯一喜欢做的是看图书,一本图画书,萱萱能看一下午,渐渐地她开始忘记疼痛。两个老人的没有退休金,只靠捡废品和给人打零工抚养孙女,前期手术费虽然有肇事方赔付,但买图书的钱两个老人却拿不出来。
萱萱的爷爷每一次都到回收站,为孙女捡一些别家孩子丢弃的旧书。
童年遭遇疾病或意外,让这些孩子不得不躺在病房里,他们的孤独、失落,蔓延了整个房间。
其实,这些孩子比普通的孩子更渴望学到知识,汲取书本中的营养,享受阅读带给他们的乐趣,减少身体遭遇到的病痛折磨,也为病房外守候他们的亲人带来些许安慰。
病房里的他们假如没有书籍,就好像昏暗的房间没有阳光投进来,看不到一丝光亮。如果没有书籍的安慰,孩子们痛苦的治病生涯就仅剩下冰冷的针头、刺鼻的药水,以及吃不完的药片。
“爱心病房图书馆”项目原由北京微爱公益基金会于年3月发起。
截止目前,病房图医院、医院等家医院。共捐赠图书10万余册,图书推车余辆。
(医院)
(病房图书馆在医院)
本次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轻松筹原基金联合北京微爱公益基金会开展“爱心病房图书馆”项目,计划每年在至少60医院开展活动,预计送出00份各式图书。
让每一个病房里的孩子都能与书籍为伴。
这一次,让我们为病房儿童,推开世界的窗,让他们能够到达身体到不了的地方,让灵魂插上翅膀。
捐款方式
长按识别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