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到万,这一路走了57年,中国对白血病

文章来源:急性白血病   发布时间:2021-3-26 8:26:45   点击数:
 

在大多数人的脑海中,人一旦患上了白血病,就等同于生命走到了尽头。作为一种恶性血液疾病,白血病位居儿童恶性疾病死亡率的第一位、成人恶性疾病死亡率的第六位,而治疗该病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俗称骨髓移植)。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以下简称“北大血研所”),被视为白血病患者的新生之地,这里是中国最早迎战白血病的地方。1月20日,由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举办主题为“破万为新生,创新因使命”的活动举行,以纪念该中心造血干细胞移植例数超一万例。

-年,从“中国骨髓移植奠基人”陆道培院医院完成第一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到如今的第一万例,这条路整整走了半个多世纪。骨髓移植供者从同胞之间的互供到子女和父母之间的互供、再到旁系亲属间可以做供者,供者来源范围不断扩大。几十年来,几代“北大血研所人”不断突破“禁区”,形成中国人自己的白血病解决方案——“北京方案”,从学习西方经验到定义骨髓移植国际标准,成为全球最大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北京方案”的成熟为更多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中国走出造福世界患者的“北京方案”

年,“中国骨髓移植奠基人”陆道培院医院完成亚洲第1例、全球第4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术,一位身患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护士得以新生,创造了世界骨髓移植存活时间最长纪录;年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成立,同年成功进行了我国首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开创了我国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先河。

年以来,黄晓军教授传承并带领团队创建首个非体外去T单倍型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体系——被国际同行认可的“北京方案”,该方案成功突破移植禁区,解决了供者来源匮乏这一世界性医学难题,由此,骨髓移植的供者范围从直系血亲扩大到叔表亲属,进入了“人人都有移植供者”的新时代。如今,“北京方案”已经覆盖中国95%、全球50%以上半相合移植病例,成为目前全球治疗白血病的主流方案,造福全世界的血液病患者。

作为全球最大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年北大血研所年造血干细胞移植数量超例。“北京方案”的关键技术推广至全国92家移植中心,以及意大利、以色列、法国、韩国等10余家海外移植中心,上万患者受益。

,年数据表明北大血研所移植后三年患者生存率高于美国最大癌症中心MDAnderson。

来自山西的韩致俊,27年前,28岁的他诊断急性髓性白血病M2b,化疗期间复发,移植刻不容缓,供者是他的姐姐,配型5/6相合。“我记得特别清楚,那是年5月14日,知道得了这个病,医院。骨髓移植之前,我每天都在抢救室抢救,一化疗就抢救,下了六次病危通知书。我知道不做意味着死,就强烈要求大夫给我做骨髓移植。“韩致俊回忆道:”我要有生的希望,我相信这个团队。“

于年接受骨髓移植的李实,今天回忆起来仍感触良多,他说:“我大哥给我配的型,十个位点中仅有五个位点能配上(主要位点6个有3个相合),当时在10个位点里即使是配上6个位点,也是不符合做移植的条件。那时候,就是相信医生,医院,我就打算搏一回!”李实是北大血研所原创医疗技术——“北京方案”的第一人。

从年开始,北大血研所秉承治病救人的使命与创新精神,从未停止骨髓移植技术的探索,奇迹在患者身上不断发生。这些奇迹的诞生,是“北大血研所人”对生命的尊重,对前沿技术探索与创新的结果。年移植例数,从20世纪90年代初(年前为个位数)的个位数,逐渐递增,到年增至千例数,再到今天(年初),这里诞生了一个鼓舞人心的数字——北大血研所完成第0例骨髓移植。

完成这个数字,他们跨越了57个年头。(年以前,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累计完成不到例骨髓移植。随着单倍体半相合骨髓移植技术的成熟,这个数字开始直线上升。)

万例新起点奋进新征程

“从第一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到现在的一万例,从同胞HLA完全相配到亲属HLA半相合,再到今天北京方案的成熟,是以陆道培、王德炳为开始的几代‘北大血研所人’艰苦奋斗、努力拼搏、薪火相传的结果,也是我们全体医护的使命,正是由于有这种责任和担当才使得的我们的技术得以进步。”致辞中,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黄晓军所长向支持北大血研所发展的各位领导,为北大血研所和我国血液病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老一辈专家代表陆道培院士、王德炳教授等,以及血研所的全体同仁和所有患者及家属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和敬意,并鼓励大家从0万例移植作为新的起点,发挥求实~奉献~创造~协作的科学家精神,开始崭新的真理探求之路,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作为“中国骨髓移植奠基人”,陆道培院士在致辞中肯定了这些年北大血研所在黄晓军教授带领下发扬科学创新精神,不断取得长足进步,推动了中国乃至世界血液病事业的进展。并希望新一代年轻人在黄晓军等人的带领下,敢于“冒险”拯救病人,让中国血液病事业走向更辉煌的未来。

伴随并见证北大血研所成长的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王德炳教授,大力赞扬“北大血研所人”始终坚守仁心仁术的医者大爱,发扬刻苦钻研的匠人精神和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寄语年轻的血研所人在北医百年学术思想的指引下,在新时代的引领下,继往开来,再创奇迹。

医院姜保国院长感谢国家卫健委、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和社会各界给予的支持,医院的发展、医学的进步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社会环境和科技的进步。北大血研所在医教研方面均是佼佼者,而且在抗疫、援藏等任务前都挺身而出,责无旁贷,体现出厚道北医人的精神。医院将一如既往支持血研所的发展和建设。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詹启敏院士大力赞扬了黄晓军教授带领团队挑战“移植禁区”,并指出包括北京方案在内的一系列创新成果的涌现只有胆量是不够的,还有持之以恒的恒心,北大血研所团队从零到一,再从一到万,初心历久弥坚,为解除人类之病痛而鞠躬尽瘁。并祝愿北大血研所开创中国血液病事业更加美好的未来。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强调了作为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大血研所用真才实干肩负起国家重任,从切实保障公众的健康需求出发,通过自主创新为全国人民、世界人民解决了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供者来源”问题,挽救了无数患者和家庭;推进了临床与科研交融并举和相互促进,提升我国血液病临床研究能力,加速成果转化,推广规范诊疗,辐射基层医疗,更快更好地惠及广大血液病患者,为建设健康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十年前的一天,一道闪电撕裂长空,年轻的生命刚刚扬帆却濒临搁浅……我就是被锁进牢笼的折翼之鸟,等待着死神的判决……为减轻患者伤痛,我们把汗水与梦想点燃;将我们的信仰献给希波克拉底,守护住娇艳鲜活的生命,让生命之花再次迎风绽放……”,活动中医患代表共同朗诵了自己创作的组诗《披荆斩棘驻守芳华,排除“万”难寄语新生》,歌颂医患携手共同抗击病魔,再创生命奇迹的感人事迹。

年,医院血液科获批成为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一直以来,北大血研所半相合移植的患者生存率在全球名列前茅,恶性血液病患者的长期生存率达70%~80%,非恶性血液病患者达80%~-90%。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我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白血病终将被彻底攻克,我们都期待着这一天早日到来!”对于未来,黄晓军教授和他的团队充满信心。

造血干细胞移植万例纪念背景

造血干细胞移植:指通过大剂量的化疗或放疗,以尽可能的杀伤患者体内的异常细胞或肿瘤细胞,然后将提前采集的自身干细胞或供者干细胞通过静脉输液的方式回输至患者体内,重建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的一种治疗手段。

造血干细胞移植分类:造血干细胞移植有多种分类方法。造血干细胞来自于自身或他人,分别称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异体(又称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又按照供者与患者有无血缘关系分为:血缘关系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和无血缘关系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即无关供者移植);按供者和受者的配型是否完全相合分为配型相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和配型不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单倍体相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属于配型不合的亲缘供者移植;按移植物种类分为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骨髓移植和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疾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治疗许多血液病,包括: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急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某些血液系统非恶性肿瘤,如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遗传代谢病等。

移植万例纪念的背景和意义:医院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经过两代血研所领导集体带领团队不懈地努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使移植进入了人人都有供者的新时代。技术的不断进步加快了移植病例的积累,挽救了更多过去被认为的不治之症。历经40余年的积累,医院、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造血干细胞移植突破0例,成为亚洲唯一达到此里程碑的骨髓移植中心,在单倍体移植的数量和治疗效果方面更是名列前茅。半个世纪几代血研所人的付出,使中国的移植从无到有,从落后到领先,从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到为全世界同行建立行业新标准,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国医生的科技自信、技术自信,医院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的移植发展之路代表了中国的移植之路,所以无论从激励团队的角度或鼓励患者的角度,移植突破0例是个值得纪念的历史时刻。

扫描海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