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观涛凌锋破解现代医学的观念困境

文章来源:急性白血病   发布时间:2024/3/19 14:07:02   点击数:
 

20世纪下半叶,人类基因图谱的建立、智能信息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使得医学的基础研究取得巨大进步。然而,人们预想中的疾病治疗上的“伟大革命”却并没有发生。相反,愈发尖锐的医患矛盾、复杂性疾病的防治、医疗伦理危机……现代医学在繁荣背后,存在诸多困惑和隐忧。

本文提出,现代医学面临的困境,其根本在于当下医学的基本框架存在重大问题。医学的基本框架分为两部分,一是对于医学知识的科学认知,这涉及医学与科学的关系;二是对医学知识的利用,这涉及伦理、价值层面的问题。自17世纪以来,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从“嵌入”走向“大分流”,科学领域与人文领域逐渐分离。在医学领域,这导致治疗往往被简单归为科学知识的运用——但对以治病救人为志业的医生而言,与人文精神的彻底割裂既不可能,也不可以。

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哲学上的两难,两位作者结合医学、系统论和病理生理学,提出了一种新的医学理论——“系统医学原理”。在这种新的医学理论的框架下,两位作者重新定义了疾病、死亡、与治疗,也重新定义了医学与科学与人文领域的关系,为破解现代医学的观念困境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案。

破解现代医学的观念困境

文/金观涛凌锋

20世纪下半叶,人类基因图谱的建立、智能信息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使得医学的基础研究取得巨大的进步,人们逐渐形成一种信念:只要在基因层次确立各种疾病的原因,就能找到彻底治疗疾病的方法;随着终极病因和相应治疗手段的发现,现代医学必将如历史上有过的革命那样再一次大飞跃。近年来,精准医疗和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进一步加深了人们的这种信念。目前,精准医疗的全球市场规模已突破亿美元;年,IBM公司研发的“沃森”人工智能系统,仅用不到10分钟时间就判断出一名60岁女性患有罕见的白血病,并提出治疗方案。甚至有人乐观地预测:人类在年将实现永生。

本文力图从哲学和人文的视角,重新审视现代医学的“革命性进展”。事实上,由于缺少整体的方法论和人文精神,现代医学在繁荣背后,存在诸多困惑和隐忧。今天有必要在哲学层面,理解现代医学观念及其影响,重塑医学的意义世界,否则便会如韦伯所描绘的:“专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这个废物还幻想着它自己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程度。”

21世纪医学面临的挑战

纵观现代医学兴起的过程,其主线是把科学的因果解释用于医学的历史;现代医学的每一次大进步,都与某一类病因的发现联系在一起。

现代病因学开始于19世纪下半叶巴斯德(LouisPasteur)等人建立的病菌学说。该学说的核心观点正是人类的许多疾病均由细菌引起,包括结核病、霍乱等,只要这些细菌被消灭,疾病便可痊愈。这个学说催生了消毒灭菌术的发展和抗生素的发现,极大地促进了临床治疗学和外科手术的进步。到20世纪上半叶,人们又发现缺乏某种营养素可引起疾病,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营养性疾病学说,该学说立即促成了维生素和其他营养素的发现,使得像坏血病及地方性甲状腺肿这一类疾病得以治愈。

上述两个学说是如此的成功,以至于人们更加相信疾病是由单一病因引起,只要去除病因,疾病便可痊愈;疾病发生的线性因果关系是如此的有影响力,以至于今天医学院的老师给学生讲课时,还时常教导他们,体内的多重病变最好能用一个病因来解释。

20世纪50年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使疾病发生的因果探讨进入到更深层面。人们发现,当免疫系统在保护人体免受外源性病原体侵犯时,如果反应不当则会攻击人体自身。这些病包括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风湿热和幼年型糖尿病等。这使医生想到对疾病的因果分析必须深入到身体内部,即从基因水平来寻找病因。

随着病因研究进入DNA层面,现代医学对疾病的治疗真的发生了革命吗?没有!很多医生甚至感到,对某些疾病的治疗总体上很可能是退步了。例如,随着疾病谱的变化,慢性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肿瘤、肥胖、糖尿病、老年痴呆等)的控制成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