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病毒,不隔离学术。年CSCO中国抗白血病联盟抗淋巴瘤联盟全国巡讲(南京站)线上成功召开。本场会议特邀多位国内临床专家,围绕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疾病领域前沿研究进行了深度交流。
此次学术大会由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医院李建勇教授和徐卫教授共同担任会议主席。作为东道主李建勇教授热烈请出了纪春岩教授和王季石教授共同主持6日下午会议开幕式,并做开场致辞。李建勇教授表示:非常感谢CSCO中国抗白血病联盟抗淋巴瘤联盟主办本次会议,本次会议主题为白血病淋巴瘤临床研究与应用,随着血液病临床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实践的进行,迫切要求血液学工作者进行深度交流。此次会议邀请多位白血病、淋巴瘤等疾病领域的临床专家,带来最新的临床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指导,为血液病医务工作者和研究者创建了良好的学习平台,助力白血病淋巴瘤诊疗的学习交流,从而推动领域学术发展。
本次会议的第一场学术报医院纪春岩教授和医院王季石教授共同主持。中国医院王建祥教授带来血液肿瘤的免疫治疗的专题报告,王教授首先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现状深入分析,指出目前ALL的治疗除将门冬酰胺酶等的加入等外,还有TKI制剂的使用、免疫化疗CD22、CD19双抗为代表的免疫药物的治疗以及CAR-T等的治疗方案。王教授提出免疫治疗的特点,其前期研究CD80结合到白血病细胞表面,促进T细胞增殖。通过融合蛋白处理输注T细胞,可以显著延长小鼠生存,使小鼠T细胞功能部分恢复,从而杀灭小鼠白血病细胞;并指出CD3/CD20的双抗可以有效地结合等双刺激下,效果较好,肿瘤未再继续生长。同时王建祥教授对CAR进行了详细介绍,体外研究表明CAR的使用可杀灭白血病细胞。体内外研究看到CD19可以有效的杀灭白血病细胞,尤其在动物实验中,非常显著延长小鼠生存。同时在临床上进行探索性研究,包括化疗复发的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复发的ALL病人,都显示出很好的效果。CAR-T在体内、外可以得到很好的扩增,在骨髓中也可以看到很好的扩增效果,2周时可达到的扩增峰值。患者的中位无复发生存和中位生存分别为8.9月和10.9月。除外难治复发ALL外,王教授也探索了难治复发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效果,CAR-T的总体疗效可达60%。另外,10例血液学、髓外复发患者,接受挽救治疗无效后给予CAR,8例使用CAR后长期生存。儿童的髓外复发的患者主要治疗手术切除,放疗及大剂量化疗,7例睾丸复发患者中6例保持比较好的缓解状态,1例复发,对于患者以后生存质量及家庭都有很好的效果。除此之外,对其他靶点的CAR也进行了探索,如CD20,CD33,CD以及双靶点如CD19/CD22、CD-CD33等都进行探索。
纪春岩教授、王季石教授对王建祥教授的CAR-T免疫治疗的研究和探索给予高度肯定。李振宇教授对CAR-T缓解后桥接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时机选择以及单靶点和双靶点CAR的优势进行探讨;葛峥教授对以及PH阳性患者CAR-T切入的时机和P53突变的急淋患者的疗效进行讨论;卢绪章教授就CAR-T前预处理方案的选用及干扰素类药物的使用等进行讨论。
会议的第二医院王欣教授、医院刘竞教授共同主持。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就苯达莫司汀治疗淋巴瘤中国专家共识(年版)进行解读。马教授对烷化剂苯达莫司汀的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进行简单介绍后,谈到本药的关键性研究和及剂量的使用。马教授指出在惰性淋巴瘤和慢淋,以及高复发高侵袭淋巴瘤方面,苯达莫司汀联合免疫抑制剂和双靶点单克隆抗体的使用也显示出优势。复发/难治慢淋的2期研究展示苯达莫司汀治疗复发难治CLL疗效显著,78例美罗华联合苯达莫司汀方案,结果显示复发难治慢淋患者的ORR在59%,克服氟达拉滨难药。年一项初治的CLL患者中,苯达莫司汀对比苯丁酸氮芥,结果显示苯达莫司汀治疗组ORR高达68%,CLB组ORR为31%,同时比较总生存,可得苯达莫司汀组中位生存21.8月,CLB组8.3月,根据此临床试验结果,年美国FDA批准该药用于CLL治疗。同时对于初治的B淋巴瘤和惰性淋巴瘤中,,BR和R-CHOP方案比较,BR组CR率较高40%,R-CHOP组CR率30%(p=0.),得出BR方案一线治疗i-NHL及MCL患者可显著提升患者获益,且毒性更低。BR对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研究结果显示:BR改善老年初发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生存周期。外周T淋巴瘤,单药使用后CR+CRu+PR达到50%。关于药物的使用及注意,马教授也进行了降解,国内推荐起始剂量为90mg/m2/d,如果不能耐受,可降70mg/m2/d,推荐总疗程4-6周期。最后谈到不良反应,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用药过程中注意老年患者感染的产生,同时对于计划移植的患者也要注意对症合并药物的使用。苯达莫司汀作为原研的药物,等待更多的询证数据后,期待进入指南指导临床试验。
王欣教授,刘竞教授对马军教授讲演内容发表精彩点评。谢晓宝教授就苯达莫司汀对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影响及推荐方案;周新教授就苯达莫司汀使用时间的调整对骨髓抑制的影响;李炳宗教授就苯达莫司汀的小剂量联合用药探索等苯达莫司汀使用的难点热点与马教授进行深入讨论交流。
会议第三场报告由医院陈协群教授、新疆医院江明教授共同主持。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肖志坚教授分享-MDS不仅仅是白血病前期的主题报告。肖志坚教授首先对MDS病理和临床特点进行介绍,后对MDS和急性白血病的关系进行讲解。首先,造血干细胞的不同。年MD安德森中心关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和MDS血液学特性进行探讨,发现AML细胞凋亡较MDS多,D34阳性细胞凋亡在两组之间无差异,结果认为MDS不仅仅是急性白血病的一个阶段。随后肖所对MDS和健康患者比较,发现MDS患者和正常患者相比,造血干细胞显著降低,MDS血细胞减少多由于造血干细胞减少。体外研究表明MDS的BFU-E和CFU-E显著减少。其次,细胞遗传学方面不同,MDS常见的为数量的异常,如5q-、+8等,相互移位较少见,AL中主要常见的异常为染色体的相互移位为主要特性。第三,二代测序相关结果显示:MDS和原发性AML基因固定谱系是不同的。MDS常见的为TP53、TET2、U2AF2等衰老相关突变,AML常见基因突变谱系为DNMT3A、NPM1、IDH1等。最后,治疗上,更反映出两种疾病特性不同,地西他滨和阿扎胞苷不同应用和治疗反应也反应出疾病的不同。肖所强调AML和MDS并不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阶段,为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尽管部分病人会演变为AML,但仅仅有30%演变,大部分病人并不是死于AML,而是无效造血引起的骨髓衰竭血细胞减少。
陈协群教授、江明教授对肖教授在不同方面对于MDS和AML的不同的精彩演深表赞赏,刘红教授就MDS幼稚细胞少伴有骨髓衰竭的患者是否可加用环孢菌素类;孙雪梅教授就地西他滨和阿扎胞苷选用倾向性以及预测转归指标推荐;钱军教授对奥氏小体在MDS中及意义以及阿扎胞苷和BCR2抑制剂的应用前景和肖教授进行交流。
福建医院胡建达教授、医院姜中兴教授共同主持会议第四场报告会。上海交通大医院沈志祥教授讲解AML的整体治疗策略-从规范化到个体化的探讨。根据AML预后危险程度分级是个体化治疗的基础。沈志祥教授指出AML治疗方案不断优化,和CR时间与有强相关性,获得CR1的患者临床意义更大,有研究表明伊达比星足剂量是获得高CR的关键因素,大量研究表明MRD对AML患者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年NCCN指南明确推荐:诱导治疗阶段即应根据患者危险度分级进行分层治疗,在初始诱导治疗即应进行分层治疗,中高危患者推荐含有克拉屈滨的治疗方案。年美国NCCN一类推荐标准方案中加入克拉屈滨。DACVSDA,研究表明高危患者,3年OS高于不包含克拉屈滨的方案;有研究表明IAC方案相对于标准治疗方案(IA)治疗AML患者有更高的缓解率;IACVSIS比较,IAC方案有更高的CR率,更长的OS;IAC方案相比传统IA方案显著提高患者CR、PR和CR+PR率;在中、高危患者中,IAC方案相比传统IA方案有显著的CR获益。同时,关于老年AML患者的治疗选择,有研究表明老年一般状况较好的患者应选择标准化疗方案,2程CR高达94,反之,应该选择去甲基化药物。年美国老年AML治疗的新选择-克拉屈滨联合低剂量阿糖胞苷序贯地西他滨一线治疗老年AML,随访37月,中位OS为13.8月。沈教授总结到诱导治疗的从规范化到个体化,诱导化疗后应早期获得CR,并应尽量实现MRD低水平,同时个体化诱导治疗在不同危度分层患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教授对FLT3抑制剂以及IDH抑制剂、BCL2抑制剂的使用进行详细介绍。阿扎胞苷在诱导治疗CR后的维持治疗中的重要作用。HOVON9研究表明AZA治疗12月患者DFS达到64%;RELAZA2研究:AZA用于MRD阳性患者6个月中位RFS为10月。
吴正东教授、赵利东教授、徐敏教授带来了诸多学术启发,嘉宾就克拉屈滨及阿扎胞苷应用应用等共同关心的学术问题深度交流。
医院冯茹教授、医院丁凯阳教授共同主持会议第五场报告会。由医院徐卫教授分享了DLBCL的诊治热点的汇报。徐教授指出DLBCL异质性很大,是一个“同病不同命”的疾病,不同起源部位、不同IPI评分、不同细胞起、不同生物学标记预后不同。徐教授同时提出DLBCL治疗仍有很多需要提高的空间,20年来尽管各种尝试,R-CHOP一线治疗的地位没有被超越。随后徐教授分享了有关伊布替尼和来那度胺+R-CHOP的临床研究。PHEONI研究得出,小于60岁患者伊布替尼的使用明显提升了EFS和OS;年ASH更新研究结果表明MYC/BCL2双表达不影响伊布替尼+R-CHOP的疗效。且伊布替尼联合R-CHOP方案治疗双表达DLBCL患者的生存获益优于R-CHOP方案,尤其是60岁以下的患者。来那度胺在DLBCL中主要可抑制IRF4和NF-kB通路,意大利的REAL07和梅奥的MCE研究均表明在R-CHOP基础上加来那度胺明显提高了ABC患者的PFS、OS,但仅仅作为亚组分析,研究的终点均未达到,不能显示出优越性。年梅奥E研究表明在所有DLBCL患者中,R2CHOP较R-CHOP有较好的PFS。年新英格兰杂志发表的DLBCL新的基因分型分为MCD、BN2、N1、EZB四种亚型,基因分型具有重要预后价值,PFS和OS上,EZB和BN2预后较好,MCD、N1预后较差。徐教授指出新基因分型有利于指导治疗,MCD型患者对伊布替尼有效,BN2型患者对伊布替尼有效,N1型对T-细胞相关基因表达属性免疫检查点抑制剂;EZB对EAH2、BCL2抑制剂等。最后徐教授总结:随着分子技术的广泛开展,我们对淋巴瘤不同亚型的分子分型更加精准,可以全面了解不同类型淋巴瘤的分子特征和发现新的变异。DNA突变及基因表达在淋巴瘤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影响方面的认识,从而为淋巴瘤的个体化诊疗提供重要依据。
冯茹教授、丁凯阳教授对徐薇教授对于DLBCL的诊疗讲解进行充分肯定。徐浩教授、费小明教授就DLBCL基因分型纳入临床指南和临床治疗上新药策略的选择等进行深入探讨。
●大会主席李建勇教授总结陈词●各位专家不辞辛苦在周末的下午奉献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精彩的演讲、精彩的题目、精彩的讨论,下午的学术课题内容都非常精彩和实用,谢谢各位专家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血液病临床研究进展,为临床血液病的提供理论和实战经验。再次感谢各位同仁对于本次会议的支持,感谢线上各位同道的参与和聆听。
扫码观看精彩回顾!
荟萃名家,聚焦临床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