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天津血研所正在进行一场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我们的同事、天津日报视觉中心摄影记者姚文生,在手术室外焦急徘徊,捐献者是他的儿子,正在做骨髓移植的人是他的妻子——一个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女兵。
除了眼前这个让人紧张的手术,高达70-万的移植及后续费用,真把老姚难住了。前期治疗费用50多万元,已经耗尽了家里的积蓄,但老姚还是把唯一的房子抵押了70万,又借了40万,下决心要为妻子做这个手术。
作为同事,除了祈祷手术成功,我们也只能拿起手中这支讲述了无数新闻故事的笔,把我们的战友——记者丈夫和女兵妻子一年多来与病魔抗争的故事,讲给你听……可能的话,请帮帮他们!
本报记者邵隽
姚文生站在血研所手术室的走廊里,这一次,他的身份不再是个记者。
他对这里完全不陌生,年,姚文生是跑医疗领域的一名摄影记者,医院里,他摁动快门,拍下了天津历史上第一位捐献造血干细胞者,留下了珍贵的新闻照片;但这一次,捐献者是他的儿子,等待骨髓移植的人是他的妻子,身为丈夫、父亲,他心系两头,满心牵挂,却还是微笑注视着自己的亲人,为他们加油打气,“儿子付出,让母亲能重新获得一次生命,这就是希望。”
希望面前,老姚现在最犯愁的是高达70-万的移植及后续费用。年12月,妻子张淑霞被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一年多来,老姚花光了全部家庭积蓄,默默扛起了所有重担,医院和采访地点之间,在照顾妻子的同时,从未离开过新闻报道一线,几乎没有耽误过一次报道任务。老姚总想着:“不要给同事、朋友添堵,能自己扛就扛过去。”为此,他不但花掉了家中积蓄,还抵押了房产、借了外债,可面对高昂犹如“无底洞”般的移植费用,这个一直以来乐观、坚强的男人是真的没辙了。
人到中年,逃不了也躲不开
这几天,天津日报大厦一楼电梯间贴出了一张红纸——《我们的亲人在等您献出爱心》,很多人这才得知,姚伯家竟然出了这么大的事。
姚文生年从天津自行车二厂转行进入媒体,从事专职新闻摄影工作,年入职天津日报社,先后负责卫生、文化领域的新闻报道工作,他进过SARS非典“红区”,第一时间赶赴“5.12”汶川地震现场,报道过年北京奥运盛典,前后6次与同事前往大凉山报道公益助学,工作中他尽职尽责,个性乐观豁达,是个始终坚守在采访一线的新闻老兵,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作“姚伯”。
身为记者,老姚报道过太多不幸的家庭,帮助他人脱离危难之中。年底,他正在采访的路上,一个“嫂子被确诊为白血病了。”老姚一脚踩住刹车,身子往前一倾,整个人都懵了,想不到这样的不幸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年10月,旅游归来的张淑霞上火犯了痔疮,起初没当回事,就吃了些败火药,熬了十几天,可是身子却越来越软,医院都查出白血球异常,最终在血研所被确诊为急性白血病。
老姚今年49岁,即将迈入“知天命”的岁数。妻子生病后,他把“家”搬到了血研所,现实所迫,儿子还在外地上大学,他必须挑起整个家庭的重担,既要采访工作,还得照顾患病妻子的一日三餐。白血病患者最麻烦的就是吃饭,由于体内白细胞含量太低失去了对外界的抵抗力,不能吃甜的不能吃咸的,饭菜要保持绝对干净,所以只能自己做,做完还要用高压锅压,做无菌化处理,一顿饭怎么也得花1个半到2个小时,老姚每天花在做饭上的时间就得近6个小时。
跑文化的记者都知道,文化演出新闻多在晚间进行,尤其是周末更多,所以老姚经常要“赶场子”,一场演出晚上9点多结束,再回到报社处理上传完图片,不管多晚,医院,看着体弱的妻子入睡才能安心。身边的亲人都说:“他能熬到现在真的不简单。”
经历了前后8次化疗,老姚为妻子看病已经总计花费了50余万元。但是张淑霞的病发点位不好,复发几率极高,要想彻底康复必须进行骨髓移植手术。不幸中的万幸是,儿子与母亲的高配配型成功,具备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条件。可是移植费用真的把他给难住了。
张淑霞的哥哥24年前死于急性肝坏死,当时他的配偶也跑了,留下了一个只有3个月大的孩子。孩子没了父母,总得有人养大,姚文生、张淑霞夫妻俩同时抚养着哥哥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侄子现在日本留学,一年8万元的学费还得老姚和长辈一起来资助。
为了给妻子做手术,老姚把唯一的房子抵押了一笔钱,又找妹妹、发小借了40万元,但是两个孩子上大学得花钱,老人看病得花钱。今年初,老姚的岳父因突发冠心病去世,老姚的母亲还患有肺癌。现在,老姚每月要还元的抵押贷款……
上有老、下有小,人生所有的焦灼无力,在中年之后被逐渐放大。老姚没抱怨,他把自己正经历的苦难归结为一句话:“人到中年,逃不了、也躲不开。”
老姚起初还瞒着同事,只有自己部门的一些摄影记者才知道他家里的情况。老同事听闻后,着急地问:“姚文生,你是不是觉得面子上过不去,所以一直没说?”姚文生实言相告:“怕给大家造成心理负担。”
这次你挺过来,军功章咱俩一人一半
妻子刚患病那阵子,老姚的眉眼耷拉,整个人瘦了很多。这时候,反而是妻子一个劲儿地给他鼓励,年轻时当兵的磨砺练就了妻子的坚强,也给了姚文生莫大的动力。
年,姚文生和退伍回津的妻子经人介绍相识。照片里,张淑霞圆脸留着刘海,但一身戎装又格外英姿飒爽。当过三年兵的妻子曾经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退伍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的一名通信兵,亲身经历过老山最后一役,这一直都是老姚的骄傲。虽然是通信兵,但是女兵们也要荷枪实弹亲自到前线去步线、巡线,确保通信安全。老山炎热蚊虫众多,战役告急的时候,张淑霞就用一盆凉水泡着脚,经常整宿都不休息,以及时传递重要战情。作为通信班的副班长,战役结束后,张淑霞荣获了三等功奖章。老姚看着奖章笑着说:“那时军功章还没有我的一半。”
因为当过通信兵,张淑霞吸引姚文生的就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而且说话受听,脾气秉性也特别好。姚文生自己喜欢航模,也算是个军迷,年,两个年轻人喜结连理,搭建起一个甜蜜的小家庭。
退伍后,张淑霞进入铁路系统工作,夫妻俩都是普通工薪阶层,因为家里负担重,她想多赚点钱,又先后干过美甲学校、保险、家具代理商,开过服装店,即使如此,生病前,她很少让姚文生操心家里的事,尽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养育孩子、照料老人,是一个传统的好媳妇。儿子考上大学后,她又到北京茶楼店去做店面经理,经常熬夜,一直忙碌直到自己发病。
看着妻子的圆脸因生病消瘦变形,头发也掉光了,老姚心里难受极了,妻子反过来还安慰宽解他。即使生病后,她也把所有看病单据整理得清清楚楚,让丈夫能省点心。
夫妻相伴20余年,妻子一直是老姚的贤内助。年非典报道完之后,老姚和其他几名记者被隔离了半个月,期间,只有老姚的妻子带着孩子,拎着大包小包很多好吃的来看望他们。直到现在说起这事,老姚都特别自豪。
还有一件事老姚也很欣慰,儿子特懂事,今年即将大学毕业,学法语的儿子本来对法餐很感兴趣,现在想的最多的就是能赶紧赚钱帮助爸爸妈妈。
当兵练就了妻子坚强的性格,老姚曾经好奇询问妻子:“打仗见过死人么?”妻子回答说:“在卫生队帮忙的时候见过。”
所以,老姚相信,妻子的承受能力会比一般人强,一定能迈过去这个难关。战胜病魔就相当于又拿了一枚人生的军功章,这次,他俩的功劳就是“一人一半”。
一直以来,记者在人们心中的形象都是“铁肩担道义”,哪里有不平,哪里有不幸,他们就会出现在哪里。可记者也是普通人,当他们身处不幸,同样如此无力、无奈。希望您能伸出援手,帮助他们一家人度过难关,让张姨能重新燃起生命的希望,让姚伯能再次乐呵地举起相机,没有牵挂地拍下一张张精彩的新闻图片。
张淑霞中国银行卡帐号;
姚文生光大银行卡账号
姚文生支付宝账号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就能帮老姚和妻子一把!我们所有奔跑在一线的记者编辑谢谢您!
白点北京那里有好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