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筛查怎么过关收藏教你看懂血常规化验

文章来源:急性白血病   发布时间:2019-1-5 18:42:34   点击数:
 血常规为术前必查项目,通知前来手术前,医生都会提议先查个血象。家长们看着报告单上的医学术语(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箭头上上下下的,估计都是一脸懵,看不懂。一张化验单上是什么成为孩子术前的重要指标?

血常规的检查项目主要分为三大块,即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和血小板系统。

(一)红细胞系统:红细胞系统包括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比容(HCT)。红细胞系统更多的和供氧相关,如果各项指标有所下降,就表明有贫血的症状,组织处于缺氧状态。各项指标升高则可能存在脱水、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的风险。

(二)白细胞系统:总的来说,白细胞指标过高则表明体内有炎症,过低则可能是病毒感染或药物作用。具体来说,白细胞由五种白细胞组成:中性粒细胞最多,其它还有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各种细胞又具有不同功能。

(三)血小板系统:血小板检查最基本的作用就是检测人体止血凝血速度。

(1)通常严重腹泻、长期剧烈呕吐造成的脱水、大量出汗、身体大面积烧伤会出现红细胞相对性增多;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和甲状腺功能亢进也会导致红细胞相对性增多。高山区居民,长期剧烈劳动或受到惊吓等都会造成生理上的红细胞绝对性增多。排除生理性增多之后,就可能是由于先天性或后天性心肺疾病和血管畸形导致的病理性红细胞增多。常见疾病有肺源性心脏病、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等。

(2)减少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减少与年龄有一定关联。人类在3个月大到15岁之间时,身体发育需要大量的原料,造成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数比成人少10%~20%。在病理上,红细胞数量的减少主要导致人体贫血状况,但不同原因引起的贫血有很大差异。

白细胞(WBC)白细胞即白血球,通常称作为免疫细胞。白细胞不仅存在于血液和淋巴中,还大量分布在血液和淋巴之外。白细胞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吞噬病原并产生抗体,增强人体免疫抵抗力。

(1)中性粒细胞,它主要起防御的作用,能够吞噬细菌和异物。排除生理性变化,其病理性增多和减少常见如下病症:中性粒细胞增多:急性感染,代谢性疾病,变态反应和中毒等。中性粒细胞减少:骨髓发育不全,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毒感染,甲状腺机能亢进等。

(2)淋巴细胞,也是机体免疫功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婴儿、儿童常出现生理性的淋巴细胞增多。病理性的增多常见于百日咳、病毒感染导致的疾病等等;病理性的减少可能是机体自身存在免疫缺陷或长期受到放射线影响等等。

(3)单核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作用,在白细胞个头最大。儿童、婴儿会出现生理性的单核细胞增多,高海拔地区居民会出现生理性的单核细胞减少。单核细胞病理性增多常见于疟疾、黑热病、贫血等导致的单核细胞增多症,梅毒,败血症,活动性肺结核等;病理性减少意义不大,需结合其它指标判断。

(4)嗜酸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大多是因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钩虫病、血吸虫病等寄生虫病,湿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传染性疾病,风湿性疾病等;病理性减少的临床意义不大,多见于伤寒,烧伤或长期接受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等。

(5)嗜碱性粒细胞具有抗凝血、改变细胞通透性的作用。增多可能是因为骨髓纤维化症或罕见的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等;减少多见于荨麻疹等I型超敏反应,甲亢,严重感染或出血等。

血小板(PLT)具有止、凝血以及修复破损血管的作用,血小板增多:多见于缺铁性贫血、癌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血小板减少:急性白血病、脾功能亢进等。

血常规标准

项目

标准

单位

入院标准

白细胞

4.00-10.00

×10^9/L

4.00–13.00

红细胞

3.5-5.5

×10^12/L

3.5-5.5

血色素

-

g/L

血小板

-

×10^9/L

中性粒细胞比率

45-77

%

45-77

淋巴细胞比率

20-40

%

60

单核细胞比率

3-10

%

3-10

嗜酸性粒细胞比率

0-0.5

%

0-0.5

嗜碱性粒细胞

0-0.1

%

0-0.1

申请救助,







































白癜风能治本吗
北京看白癜风最好医院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