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白细胞数显著增高急性早幼粒白血病一

文章来源:急性白血病   发布时间:2016-11-21 10:38:56   点击数:
 来源:复旦形态学在线

病史回顾

患者,男,25岁,年10月12日因2天前无诱因下出现鼻出血,同时出现唇上、口角出血,舌周出现一血泡,左侧颊粘膜溃疡、出血,伴四肢散在瘀点瘀斑。大便呈黑色,小便偏黄,来我院急诊就诊。查血常规:白细胞.31×/L;红细胞3.49×/L;血红蛋白g/L;血小板22×/L。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原幼细胞96%,中性粒细胞1.5%,淋巴细胞2.5%,单核细胞0%,嗜酸性粒细胞0%,嗜碱性粒细胞0%,晚幼红细胞1/个白细胞,外周血中可见Auer小体。急诊拟“急性髓系白血病”收入我院血液科病房,患者于年10月13日因DIC继发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31×/L;红细胞3.49×/L;血红蛋白g/L;血小板22×/L。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原幼白细胞96%,中性粒细胞1.5%,淋巴细胞2.5%,单核细胞0%,嗜酸性粒细胞0%,嗜碱性粒细胞0%,晚幼红细胞1/个白细胞。外周血中可见Auer小体。

因患者入院后第二天死亡未能取得骨髓标本做进一步检查,临床仅能诊断急性髓系白血病。实验室用外周血加做过氧化物酶染色,提示强阳性,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可基本确定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外周血涂片10×

外周血POX染色

诊断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相关知识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promyelocyteleukemia,APL)是一种有着特异基因与染色体核型改变的特殊类型急性白血病。临床表现凶险,起病及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出血和栓塞而引起死亡。在大多数APL中三系下降较多见,而白细胞升高者较少见,白细胞越高,出血风险越大,预后越差。

近二十年来,由于全反式维甲酸(ATRA)及砷剂的临床应用,APL已成为可以治愈的白血病之一。APL易见于中青年人,平均发病年龄为39岁,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国外APL发病率占同期白血病的5.0%~23.8%,占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6.2%~40.2%。国内多位学者报道发病率占同期急性白血病的3.3%~21.2%。APL的检查方法有以下几种:

1、骨髓细胞形态学:

(1)细胞形态学:以异常的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比例0.即可诊断APL),且细胞形态较一致,胞质中有大小不均的颗粒,常见呈柴梱状的Auer小体。

FAB分类根据颗粒的大小将APL分为:①M3a(粗颗粒型):颗粒粗大,密集或融合染深紫色,可掩盖核周围甚至整个胞核;②M3b(细颗粒型):胞质中嗜苯胺蓝颗粒密集而细小,核扭曲、折叠或分叶,易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混淆;③M3c(微颗粒型):少见,易与其他类型AML混淆。

(2)细胞化学:APL的细胞化学具有典型特征,表现为过氧化酶强阳性,非特异性酯酶强阳性,且不被氟化钠抑制,碱性磷酸酶和糖原染色(PAS)呈阴性或弱阳性。

(3)组织病理学:对于高凝状态下的APL患者可通过骨髓活检,在HE染色和组织化学染色下诊断。

2.细胞遗传学:包括常规染色体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二种技术可检测约90%典型的t(15;17)和约5%不典型易位,如t(11;17)、t(5;17)、15q24异常和17q21等。5%的APL患者核型正常。常规染色体检测还可发现除t(15;17)以外的染色体异常。FISH可快速报告,利于尽早靶向治疗。

3.免疫分型:多参数流式细胞仪(MPFC)检测,典型的APL表达CD13、CD33、CD和MPO,不表达或弱表达CD3、CD7、CD14、CD64、HLA-DR、CD34、CD56。

部分治疗后和复发的患者部分免疫表型发生改变,如CD2、CD34和CD56等。由于MPFC检测快速、特异、敏感,其可与实时定量PCR(RQ-PCR)检测结合用于APL患者的诊断和微小残留病(MRD)的检测。

4.分子生物学:(1)PML-RARα融合基因:RQ-PCR可检出99%APL患者的PML-RARα融合基因,APL患者99%存在着PML-RARα融合基因,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是诊断APL的最特异、敏感的方法之一,也是APL治疗方案选择、疗效分析、预后分析和复发预测最可靠的指标。但仍有1%的APL患者可出现假阴性。(2)基因突变:部分APL患者可伴有FLT3-ITD突变。









































北京的白癜风医院有哪些
北京白癜风治疗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