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Medscape一篇头条新闻让不少家长惊呆了:
小编之前不停给新手爸妈科普如何给宝宝洗衣服、洗手、洗玩具,怎么现在太干净反而容易生病了?还动不动就是白血病!
据统计,全球儿童癌症发病率增长了13%,其中白血病是15岁以下儿童最常见的癌症,几乎占儿童癌症病例的三分之一,而在中国,每年新增儿童白血病患者约1.4万人左右。
其实这条新闻是来自于伦敦癌症研究所的新发现,研究称:在无菌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更容易患上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急性淋巴白血病的形成需要两次基因突变;第一次是来自娘胎,第二次可能是在孩子接触某种病菌被感染时,身体的免疫系统出了问题,患上该病。
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和人口样本分析,研究者发现:
让孩子多暴露在有微生物的环境中,接触一些无害的病菌,对预防儿童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有所帮助。
也就是说:问题不是感染,而是生命早期缺乏感染;爱干净讲卫生没问题,但过度爱干净,反而会对孩子免疫力造成「过度保护」,不利于孩子健康。
看到这里,平时爱干净的爸爸妈妈们就开始担心了,那怎样才算是「过度爱干净」呢?
为了让孩子远离白血病,有些父母会在公共场合给孩子戴口罩,从外面玩耍回来要立刻洗手消毒;不光吃的要洗好几遍,连锅碗瓢盆都是每周定期大消毒;玩具也每天擦洗;把家里打扫得一层不染,有时候还喷消毒水。
对于预防白血病,让孩子完全远离“脏乱的环境”真的好吗?
误区一:孩子每个部位都要干净很多妈妈看到宝宝耳屎多了,就控制不住自己的双手,一定要给宝宝掏得一干二净才罢休。
实际上,鼻屎、耳屎,对宝宝来说都没什么坏处,还有保护宝宝鼻腔、耳道的作用,大多数情况下不必非要刻意清理。
有些妈妈发现女宝宝的私处有分泌物,很想弄干净。其实这些白色分泌物其中含有杀菌、抑菌的物质,能保护宝宝免受细菌的侵扰。
男女宝宝都一样,私处都只需用清水冲洗,不必要用特殊的清洁剂清洗。孩子的身体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不必花力气过度清洁。
误区二:什么都要消毒一些妈妈,给宝宝吃奶要乳头消毒,奶瓶用品要放消毒柜,洗衣服要倒半瓶消毒液。
甚至有些家庭要求大人回家必须换全套衣服才能坐下,这简直就是一个无菌环境!
不论是奶粉喂养还是母乳喂养的过程,都是在帮助宝宝建立肠道菌群,来获得自身的免疫力,孩子的奶瓶,用简单的水煮消毒就够了。
至于孩子的衣物只需要正常洗涤即可,家中的桌椅、地板也没必要专门用消毒水擦拭。
适当的细菌刺激,不会让宝宝生病,反而还能让孩子获得抵抗力。
误区三:生病就上抗生素孩子一生病,立马上抗生素,是很多家长的误区,甚至有些父母会到药店自行购买。
其实当病原入侵体内,孩子的免疫系统能够产生抗体,消灭病原;同时,免疫系统还会记住病原,下次遇上入侵时,就能迅速反应,消灭病菌。
所以日常的小感冒,就给孩子的免疫系统多留点时间和疾病斗争吧,别随意使用抗生素。
误区四:限制孩子玩耍有时候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群孩子都在地上玩沙,有些妈妈就是不让孩子碰,一旦孩子碰到,会立马掏出免洗洗手液帮孩子擦手......
实际上让孩子适当接触这些脏兮兮的病菌、灰尘,能够刺激孩子免疫系统的成熟,让宝宝抵抗力更好。
免洗洗手液只需救急时用用,其他时候,让孩子放开玩,回家后洗手就行了。
1.“脏一点”≠不整洁
让家里的生活环境“脏一点”,不等于不需要培养孩子爱整洁的好习惯。建议从小培养孩子做到整齐有序,收纳规整。
2.使用抗菌用品要节制
传染病高发期或者家人患病时,大家可以使用一些抗菌抑菌产品,但日常生活中不要经常给孩子使用!
3.拒绝“二手烟”
孩子的生活环境可以“脏一点”,指的是让环境里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变得丰富起来。但是充满二手烟的环境,有大量危害孩子身体健康的化学物质!
4.不要过于在意公共场所的卫生
有了孩子免不了在公共场所给他换纸尿裤,不少妈妈总是担心卫生会不过关。其实,该给孩子换纸尿裤的时候就换!公共场所的卫生只要经过简单清洁,就可以放心用。毕竟病原微生物的种类是很少的。
5.对“脏”要有底线
正常情况下,比如宝宝没生病,身上没伤口,家人帮忙带孩子时,可能有时候没注意,就让孩子邋遢了一点,就别太计较了,毕竟孩子多接触一点微生物有好处。
6.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和土壤
土壤中有多种多样的微生物,孩子经常接触对建立多样性微生物生态有很大的帮助。有一点需要注意,动物粪便中有可能含有寄生虫卵,大家带孩子去农场时不要让他触碰。
所以,各位爸爸妈妈们真的没必要过分担心宝宝卫生问题,为了孩子把自己逼成极度爱干净的“处女座”,适当的爱干净吧,千万不要“过度”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