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不食草:别名:野园荽、鸡肠草、鹅不食、地芫荽。
为菊科石胡荽属植物鹅不食草Centipedaeminima(L)A.Br.etAschers.的干燥全草。
一年生匍匐状柔软本草,高5~20cm,微臭,揉碎有辛辣味。茎细,基部分枝很多,枝匍匐着地生根,无毛或略有细柔毛。叶互生,叶片小,倒卵状披针形,长7~20mm,顶端钝,基部楔形,边缘有梳齿,无柄。春夏季开花,头状花序小,扁球形,直径约3mm,无柄,单生叶腋;花黄色,外围为雌花,有极细的花管,中央为两性花,花管具4裂片;雄蕊4,花药基部钝圆;子房下位,柱头2裂。瘦果4棱形,棱上有毛。
生于山地、湿润草地及路边阴湿处。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及西南地区。
本品缠结成团。须根纤细,淡黄色。茎细,多分枝;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叶小,近无柄;叶片多褶皱、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匙形,表面灰绿色或棕褐色,边缘有3~5个锯齿。头状花絮黄色或黄褐色。气微香,久嗅有刺激感,味苦微辛。
喜温暖湿润环境,适宜沙质壤土和壤土栽培。种子或分株繁殖。春季播种,撒播或宽垄条播,覆土1~2cm。分株繁殖,春季和秋季均可。生长期间应经常注意除草和浇水。
夏季开花时采收,洗净泥沙,拣去杂质,筛净灰屑,切成1cm长的短段,晒干。
含萜类化合物:主要是倍半萜和三萜,其中愈创木内酯型倍半萜分别有山金车内酯C、千里光酰二氢堆心菊灵、山金车内酯D、短叶老鹳草素、堆心菊灵、异丁酸堆心菊灵内酯、异戊酸堆心菊灵内酯、当归酸堆心菊灵内酯、四氢堆心菊灵、银胶菊素,三萜类化合物3α,21β,22α,28-四羟基-12-齐墩果烯、1β,2α,3β,19α-四羟基-12-乌苏烯-28-酯-3-O-β-D吡喃木糖苷、1β,2β,3β,19α-四羟基-12-乌苏烯-28-酯-3-0-β-D-吡喃木糖苷等;甾醇类:鹅不食草含豆甾醇、β-谷甾醇、y-菠菜甾醇、豆甾醇-3-0-β-D-葡萄糖苷、蒲公英甾醇、乙酸蒲公英甾醇酯、棕榈酸蒲公英甾醇酯、山金车二醇;黄酮类化合物:菜素、槲皮素-2-甲酯、槲皮素-3,3′-二甲酯、槲皮素-3,7,3′-三甲酯、槲皮素-3,7,3′,4′-四甲酯等;百里香酚衍生物:9,10-二异丁酰氧基-8-羟基百里香酚、10-异丁酰氧基-8,9-环氧百里香酚异丁酸酯;其他化合物:2-异丙基-5-甲基氢醌-4-0-β-D-吡喃木糖苷、十九酸三十四醇酯、二十六醇、羽扇豆醇、乙酸羽扇豆醇、川陈皮素、α-莎草酮、石南藤酰胺乙酸酯、6-羟基-反-8-二十六碳-烯-3-酮等。
①抗过敏作用:鹅不食草热水提取物在动物皮肤被动过敏反应(PCA)中表现出显著抗过敏作用,也可较强地抑制化合物48/80或刀豆蛋白A诱导的大鼠腹腔肥大细胞组织胺释放。其中的山金车内酯、6-0-千里光酰二氢菊灵和石南藤酰乙酸酯抑制组胺释放的IC??分别为3.0×10ˉ?mol/L、1.8×10ˉ?mol/L及2.3×10ˉ?mol/L。
②抗突变作用:采用Ames试验平板掺入法,选用标准菌株TA??和TA???,诱变剂分别为为4-硝基邻二胺和迭氮钠,鹅不食草两次水煎煮浓缩液具有一定的抗突变作用。
③抗肿瘤和细胞毒素活性:从该植物中分离出的α-次甲基-y内酯结构的化合物具有抗肿瘤和细胞毒素活性。短叶老鹳草素对老鼠的Walker肿瘤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其他一些衍生物也有抗肿瘤活性。鹅不食草的粗提物具有抗白血病活性。鹅不食草乙醇提取物有较明显的抑制肿瘤生长作用。
④抗菌作用:鹅不食草煎剂对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从鹅不食草中分离得到的伪愈创木内酯,具有抗枯草杆菌、金黄色酿脓葡萄球菌、分枝杆菌的作用,并且抗枯草杆菌作用在紫外光照射下增强。其中山金车内酯C和D具有相似的抗枯草杆菌作用,MIC值为μg/ml短叶老鹳草素低于前者,MIC值为μg/ml。研究结果表明,α-甲基-y内酯或α-次甲基-y内酯是抗菌的活性功能团。
⑤抗炎作用:鹅不食草挥发油0.05ml/kg和0.01ml/kg剂量组对小鼠急性炎症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以抑制急性炎症早期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抗渗出)的效果较好;对炎症组织中的PGE?,释放也有较好的对抗作用,其抗炎作用与抑制外
周酸性脂类介质炎症(如PCE?)的生成与释放有关。
⑥其他作用:挥发油和乙醇提取液部分有某些止咳、祛痰、平喘作用,沉淀部分止咳效果不明显,无祛痰作用。
辛,温。归肺、肝经。
祛风通窍,解毒消肿。适用于感冒,头痛,鼻渊,鼻息肉,喉痹,咳嗽,哮喘,耳聋,目赤翳膜,疟疾,痢疾,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肿毒。
5~9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捣烂塞鼻,或研末嗅鼻。
血虚、孕妇、气虚胃弱者禁用。
(1)伤风头痛、鼻塞:
鹅不食草(鲜或干均可)搓揉,嗅其气,即打喷嚏,每日2次。《贵阳民间药草》。
(2)鼻炎,鼻窦炎,鼻息肉,鼻出血:
鹅不食草3g,辛夷花3g。研末吹入鼻孔,每日2次;加凡士林20g,做成膏状涂鼻。《青岛中草药手册》。
(3)支气管哮喘:
鹅不食草(石胡荽)9g,瓜蒌9g,莱菔子9g。煎服。《安徽中草药》。
(4)目病肿胀红赤,昏暗羞明,隐涩疼痛,风痒,鼻塞,头痛,目翳攀睛,眵泪稠黏:
鹅不食草二钱,青黛一钱,川芎一钱,为细末,先噙水满口每用米许嗅入鼻内,以泪出为度。不拘时候。《原机启微》。
(5)疟疾:
a.鹅不食草6g,水煎去渣加醪糟,于发作前1~2小时服。《四川中药志》。
b.鹅不食草、胡椒、冷饭团各适量。捣烂,于发作前8小时敷两手寸口。《岭南草药志》。
以鹅不食草为名的药材,商品有异物同名品存在。主要有:(1)拳头菊EpaltesaustralisLess.(菊科)《广西本草选编》(上册)称大鹅不食草,又名苡芭菊。本品在广东、广西部分地区作鹅不食草入药,海南亦称之为鹅不食草。
??一年生草本,高6~20cm,茎自基部分枝,几木质,无毛。叶互生,倒卵形或三角状倒卵形,长15mm,宽7mm,先端圆钝而有尖齿,基部渐狭成叶柄,边缘有齿缺,叶脉2~3对,上面有小腺点。头状花序较正品为大,直径5mm,单个或2~3聚伞状生于叶腋,松散,常具短梗,但苞片多层,圆形,花冠3~5裂。果圆柱状。
(2)小无心菜(蚤缀)ArenariaserpyllifoliaL.(石竹科)又名铃铃草、雀儿蛋、鸡肠子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称“鹅不食草”东北个别地区亦有称鹅不食草的。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10~25cm。全株有毛。茎多数,簇生,稍铺散,节间长1~3cm。叶对生,卵形,无柄,长4~7mm,宽2~3mm,具睫毛,两面疏生柔毛。夏初开花,聚伞花序疏生枝端,萼片5披针形,花瓣5,白色,雄蕊10,花柱3条。蒴果卵形,成熟时6瓣裂,种子淡褐色,肾形。
全草性味辛平,功能止咳,清热明目。用于肺结核、急性结膜炎、麦粒肿、咽喉痛。其性味功能应用均与鹅不食草不同。
(3)地锦草EuphorbiahumifusaWilld.(大戟科)过去北京、辽宁辽阳及内蒙古某些地区的一些中药店有以其全草混称鹅不食草入药者。
(4)附地菜TrigonotispedurcularisBenth.(紫草科)东北吉林市和沈阳的一些药店,均曾以此混称鹅不食草销售。
下面部分摘录于《中药大辞典》鹅不食草
鹅不食草:异名:野园荽、鸡肠草、鹅不食、地芫荽、满天星、地胡椒、山胡椒、二郎戟、小救驾、砂药草、通天窍、球子草、小拳头、铁拳头、散星草、白球子草、二郎剑、球子草。
为菊科石胡荽属植物石胡荽的全草。
辛,温。归肺、肝经。
《得配本草》:入手太阴经气分。
祛风通窍,解毒消肿。主治感冒,头痛,鼻渊,鼻息肉,咳嗽,哮喘,喉痹,耳聋,目赤翳膜,疟疾,痢疾,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肿毒,疥癣。
1.《本草拾遗》:去目翳,授塞鼻中,翳膜自落。
2.《四声本草》:通鼻气,利九窍,吐风痰。
3.《纲目》:解毒,明目,散目赤肿云翳,耳聋,头痛,脑酸,治痰疟,喲蛤,鼻窒不通,塞鼻息自落,又散疮肿。“汁制砒石、雄黄。”
4.《生草药性备要》:理跌打折骨,止痛消肿,去痘后眼膜,医诸般眼疾。
5.《医林纂要》:通郁,去寒,可截疟,止痢。以干末搐鼻,可发嚏去寒郁。
6.《得配本草》:散痧疹,顺二便,拔肢毒,落息肉,治金疮。
7.《湖南药物志》:祛风化痰,消积除疳,散寒祛湿,行瘀活血,消肿止痛。治牙痛,一切肿毒,湿毒胫疮,痔疮肿痛,百日咳,鸡眼疔;民间应用于疟疾,感冒,黄疸,疳积,腹泻,暴卒昏迷,急慢惊风,目暴赤,目翳,蛇咬伤,霍乱。
8.《广东中药》:宣肺气,通窍,散瘀。治慢性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百日咳,跌打通脉。
9.《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散湿,祛风消肿,治黄疸肝炎,高热,风湿痹痛。
10.《福建药物志》:治流感,睾丸肿痛,麻风,急性中耳炎。
内服:煎汤,5~9g;或捣汁。外用:捣敷;或捣烂塞鼻;或研末嗅鼻。
1.《得配本草》:气虚胃弱者禁用。
2.《草木便方》:血虚、孕妇、肺胃有热者忌用。
3.《广西中药志》:阳实火盛者忌用。
4.《浙江药用植物志》胃病患者慎服。
1.治伤风头痛、鼻塞:
鹅不食草(鲜或干均可)搓揉,嗅其气,即打喷嚏,每日2次。《贵阳民间药草》。
2.治鼻炎,鼻窦炎,鼻息肉,鼻出血:
鹅不食草3g,辛夷花3g,研末吹入鼻孔,每日2次;或加凡土林20g,做成膏状涂鼻。《青岛中草药手册》。
3.治支气管哮喘:
鹅不食草(石胡荽)9g,瓜蒌9g,莱菔子9g。水煎服。《安徽中草药》。
4.治目病肿胀红赤,昏暗羞明,隐涩疼痛,风痒,鼻塞,头痛,脑酸,外翳攀睛,眵泪稠黏:
鹅不食草二钱,青黛一钱,川芎一钱。为细末,先噙水满口,每用米许襄入鼻内,以泪出为度。不拘时候。(《原机启微》嗅鼻碧云散)。
5.治疟疾:
a.鹅不食草6g,水煎去渣加耢糟,于发作前1~
2小时服。(《四川中药志》年版)。
b.鹅不食草、胡椒、冷饭团各适量。捣烂,于发作前8小时敷两手寸口。《《岭南草药志》。
6.治黄疽型肝炎:
鹅不食草9g,茵陈24g。水煎服。《河北中草药》。
7.治阿米巴痢疾:
鹅不食草(石胡荽)15g,乌韭根15g。水煎服,每日1剂;血多者加仙鹤草15g。《《江西草药》。
8.治小儿疳积:
鹅不食草全草3g,或研粉每日用1.5g,蒸瘦肉或猪肝服。《广西本草选编》。
9.治中暑及热痧:
鹅不食草15g,青木香根15g。合并研成细粉,置于鼻下,嗅之可苏醒。再用二者煎汤服用可治热痧。《杭州药用植物志》。
10.治跌打损伤:
鹅不食草(球子草)全草9~15g,加黄酒、红糖适量,水煎服;同时用鲜全草捣烂敷患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11.治湿毒胫疮:
鹅不食草(野园荽)夏月采取,晒收为末),每以五钱,汞粉五分,桐油调作隔纸膏,周围缝定,以茶洗净,缚上膏药,黄水出。《简便单方》。
12.治痔疮:
鹅不食草60g,无花果叶15~18g。煎水,先熏过后再洗。《贵阳民间药草》。
13.治慢性湿疹:
鹅不食草(石胡荽)、杠板归等分。共研细末,用醋或麻油调和涂搽患处。《战备草药手册》。
14.治鹅口疮:
鹅不食草3g,冰片1.5g。共研细面,每用少许撒患处。《河南中草药手册》。
15.治毒蛇咬伤:
鹅不食草(球子草)鲜全草捣烂,外敷伤口周围;另用鲜全草30g,捣烂绞汁,冲开水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16.治鸡眼:
先把鸡眼厚皮削平,将鹅不食草(球子草)鲜全草捣烂包敷患处,3~5日取下。《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17.治膀胱结石:
鹅不食草60g。洗净捣汁,加白糖少许,1次服完。《贵阳民间药草》。
18.治小儿急慢惊风:
鹅不食草鲜全草适量。捣烂,榨取汁,调花生油灌服;药渣外擦额头及太阳穴。《壮族民间用药选编》。
1.治疗百日咳:鲜鹅不食草g,加水ml,文火煎至ml,加入糖浆ml,使成为ml。1周岁儿童每日服20ml(相当于鹅不食草生药3g),分4次服。3周
岁服30ml,5岁以上者可加至40ml,1岁以下者照周龄酌减。共治例,痊愈例,基本痊愈36例,显著好转19例。
2.治疗疟疾:将石胡荽制成注射剂(每1ml含生药2g),在发作前2小时肌内注射1次,连用3日。每次剂量:1~3岁2ml,4~8岁3ml,9~14岁4ml,15岁以上5ml。观察各型疟疾现症患者例,经1~3次用药,痊愈例。与氯喹、伯氨喹对照组相比,疗效无显著差别。治疗中有3例注射后发生恶心和轻度呕吐,停药后自行消失。
3.治疗关节扭伤、腰肌劳损、风湿疼痛:将鲜石胡荽制成注射剂(每0g鲜药制成m1),于痛点或循经取穴注射,每次0.2~0.5ml,隔日1次,一般3~5次为1个疗程。观察94例,愈31例,好转60例,有效率达97%。
4.治疗鼻炎:取鹅不食草10g,凡士林90g,将鹅不食草研成细末,与凡士林调匀,制成软膏备用。将上述软膏涂在棉片上,填入双侧鼻腔,30分钟后取出,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必要
时可继续巩固治疗1个疗程。治疗变应性鼻炎56例,治愈45例,好转11例;治疗单纯性鼻炎38例,有效38例;治疗肥厚性鼻炎1例,好转11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