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人的圈子
白细胞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卫士,也是血常规检查中非常常用的一项指标。通过白细胞计数,可以反映人体的一些病理情况。
而移植后,很多移友都出现过白细胞不正常的情况。毕竟,移植后影响白细胞的因素……
实在是太多了
比如:各种感染:细小病毒B19、CMV、HPV6型和8型、EB病毒等免疫介导:移植物抗宿主病、移植后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等药物影响:免疫抑制药物如吗替麦考酚酯、阿仑单抗、抗胸腺球蛋白;抗菌素如利奈唑胺、氯霉素;抗病毒药物如缬更昔洛韦、更昔洛韦;化疗药等炎症性病因:如噬血细胞综合征可见,白细胞检查与移植后各种感染,免疫力密切相关,移友们都应该对它有充分的认识。
下面这张图可以帮助大家初步认识白细胞的作用。
(本图来源:医院检验科主任时广利)
临床上,医生通常先根据白细胞的数量来判断身体是否有感染发生,而确定感染类型,则根据白细胞分类来判断。
白细胞是几种细胞的统称,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这5种细胞共同抵御着病原体的入侵。接下来笔者给大家详细介绍这几种白细胞的临床意义。
01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是特异性的免疫细胞,相当于“特种兵”,定点清除某种病原体。增多的意义:①感染性疾病: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②某些血液病:如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等;③急性传染病恢复期;④器官移植后的排异反应期等。减少的意义:应用化学药物如肾上腺皮质激素或接触放射线,免疫缺陷性疾病,某些传染病的急性期等。02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在血液的非特异性免疫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很强的吞噬活性,可吞噬细菌、衰老的红细胞、抗原一抗体复合物和坏死的细胞等。增加的意义:见于骨髓增殖综合症、细菌感染、某些寄生虫病、代谢性疾病(痛风危象、糖尿病酸中毒、肾功能不全)、炎症综合性、变态反应和各种中毒等。减少的意义:骨髓发育不全、病毒感染、伤寒、某些寄生虫病(疟疾、黑热病)、甲状腺机能亢进、贫血(缺铁、缺叶酸、维生素B12缺乏。03嗜酸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是人体固有的免疫细胞,其吞噬作用较弱,是人体为防止过敏和寄生虫而产生的。增多的意义: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寄生虫感染、某些传染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减少的意义:伤寒、副伤寒、手术后严重组织损伤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后。04嗜碱粒细胞
生理功能和嗜酸性粒细胞类似,可防止过敏性疾病和寄生虫感染,是人体的“防化部队”。增多的意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黏液性水肿、溃疡性结肠炎、超敏反应、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减少的意义:速发型超敏反应(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糖皮质激素过量、应激反应(心肌梗死、严重感染、出血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库欣综合征等。05单核细胞
与其他血细胞比较,单核细胞可以消化某些细菌(如结核杆菌)的脂膜,并且具有更强的吞噬能力,可吞噬更多、更大的细菌和颗粒。增多的意义:1.某些感染:如亚急性感染心内膜炎、疟病、黑热病等;急性感染的恢复期可见单核细胞明显增多,甚至呈单核细胞类白血病反应。2.某些血液病:粒细胞缺乏症的恢复期,常见单核细胞一过性增多,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时可见幼单核细胞增多。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时除贫血、白细胞减少等之外。白细胞分类时常见单核细胞增多。减少的意义:一般情况下无临床意义,毛发状细胞白血病时单核细胞减少。当然有时候白细胞升高不一定是因为有以上疾病,一些生理因素也会影响,由于生理因素,同一检测对象白细胞计数甚至可波动50%。大家在检查时如果有怀疑可以从以下的条件中排除!
生理性因素1.年龄:新生儿计数较高,可达(15~30)×10^9/L,通常在3~4d降至10×10^9/L.2.日间变化:一般安静松弛时白细胞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早晨较低,下午较高,一日之内可相差1倍。3.运动、疼痛和情绪影响:剧烈运动、剧痛、极度恐惧等均可使白细胞短时升高。4.妊娠与分娩:妊娠期特别是最后1个月白细胞升高,分娩时可达34×10^9/L,产后2~5d恢复正常;女性绝经期、月经期则可降低。5.烟酒:饮酒、大量吸烟、冷浴亦可升高。看完白细胞的作用,大家就明白了它们的重要性!所以每次检查完,大家可以试着对比一下,再结合我们自己的身体状态给医生多反馈,有很多问题会提前发现和预防!
注意:以上只作为帮助我们简单了解白细胞的变化意义,如果指标异常还是需要咨询专业的医生,来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