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儿科癌症病例中,高达25%案例属于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而ETV6-RUNX1基因融合是ALL中最常见的基因融合。ETV6-RUNX1融合基因是白血病发生的弱驱动因子,需要其它基因突变引起的二次打击,才能导致携带者发生白血病。但目前对其二次打击因素的研究还不清楚。
年9月8日,癌基因与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冯海忠团队(上海交通大医院干细胞中心)、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血液科李彦欣和医院王升跃联合在《Blood》(IF=17.)上发表研究性论文。通过对出生后连续发生白血病的具有ETV6-RUNX1(E/R)基因融合的一对同卵双胞胎全外显子组测序比较分析,发现G蛋白亚基蛋白GNAO1的位精氨酸突变(RC)是ETV6-RUNX1阳性白血病发生恶性转化的二次打击因素之一,并且发现GNAO1突变仅在ALL患者中反复发生。
研究进一步揭示在携带E/R融合基因的细胞中,RC突变增强GNAO1的GTPase活性,激活PI3K/AKT/mTOR信号;而活化的mTORC1磷酸化p乙酰转移酶,乙酰化E/R,增强E/R的转录活性,上调GNAO1的转录。因此,E/R与GNAO1突变体协同作用,导致白血病的发生。
该研究不仅为肿瘤发生的二次打击理论提供了新的临床证据,而且揭示ETV6-RUNX1需要基因间的突变协同作用才能导致正常细胞的恶性转化,并建议GNAO1是ALL白血病的潜在治疗靶点。
本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宋利利和余波,通讯作者是冯海忠、李彦欣、李本尚、王升跃。该研究得到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基础研究重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高峰高原计划等项目的支持。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