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临床面对面颗粒明显增多的双表型急

文章来源:急性白血病   发布时间:2020-10-13 20:08:46   点击数:
 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www.jk100f.com/m/

作者:医院检验科孙海燕

一、简要病史

患者,男,78岁,1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胸前区疼痛,活动及体位变化时明显,感背痛,伴气急呼吸困难,无胸闷稍感心悸,医院住院治疗十余天,诊“胸膜炎”,给“阿奇霉素针”等抗感染治疗后胸痛气急稍好转。出院后胸痛气急再发,性质同前,程度较前加重,遂来我院。

二、实验室检查

查血常规:白细胞:4.9x10^9/L,红细胞:3.6x10^12/L,血红蛋白:g/L,血小板:x10^9/L。但分类图谱提示异常,予推片镜检,发现一类异常细胞(见图1-2),约占13%,该类细胞体积较大,形态多不规则,胞浆量丰富,染蓝色,浆中多含粗大或密集的紫红色颗粒,可覆盖核上,胞核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细致粒状,部分呈粗颗粒状,核仁无或1个。形态学较难鉴别细胞种类,予POX染色,显示阴性(见图3-4)。

胸部CT示:支气管病变;右肺少许慢性炎性病灶考虑;纵隔多发淋巴结显示;双侧胸膜改变。患者血常规示异常细胞分类数13%,转血液科继续治疗,予骨髓常规、免疫分型、染色体、融合基因等检查。

骨髓常规示:涂片可见一类明显异常细胞(见图5-8),占72.5%,浆内多含粗大或密集的紫红色颗粒,符合急性白血病骨髓象,POX染色阴性(见图9-12),请结合免疫分型及基因检查。

考虑细胞颗粒粗大密集且覆盖核上,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不能除外,又做了甲苯胺蓝染色,结果显示阳性(如图13-14)。

骨髓免疫分型:CD45/SSC设门,检测到P3群(见图15)原幼细胞比例(73.4%)增高,免疫表型为CD34+、HLA-DR+、CD19+、CD79a+、TdT+、CD9+、溶菌酶+、CD15+/-、CD13-、CD3-、CD-,示原幼细胞。结论:免疫表型示原幼细胞,表达CD34和HLA-DR,同时表达髓系(溶菌酶、CD9、CD15)和淋系(TdT、CD19、cCD79a),提示急性混合系列(双表型)。

患者AML五种基因突变(NPM1、FLT3/ITD、DNMT3A、CEBPA、c-KIT)筛查阴性,AML1-ETO融合基因阴性、PML-RARa融合基因阴性。

骨髓染色体检查:46,XY,del(20)(q11.2q13.3)[6]/46,XY[14]。染色体检查20个细胞,其中6个细胞中一条20号染色体发生长臂缺失。

三、病例讨论

涂片可见一类胞浆含粗大或密集的紫红色颗粒的原幼异常细胞,可覆盖核上,流式表达CD34、HLA-DR、CD19、CD79a、TdT、CD9及溶菌酶,CD15弱阳性,不表达CD13、CD33、CD,染色体检查:46,XY,del(20)(q11.2q13.3),化学染色POX阴性,甲苯胺蓝染色阳性。该病例颗粒如此之多且POX染色阴性的病例较罕见,是否属于以下几种疾病值得探讨:

1.颗粒明显增多的双表型急性白血病(BAL):BAL是指同一白血病细胞群同时表达髓系和淋系标志,该患者免疫表型示原幼细胞,表达CD34和HLA-DR,同时表达髓系(溶菌酶、CD9、CD15)和淋系(TdT、CD19、cCD79a),提示急性混合系列(双表型)。但颗粒如此之多的双表型白血病实属少见。

2.颗粒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G-ALL):是一种少见的ALL亚型,细胞质中可见较多的粗大颗粒。形态上极易与部分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及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LGLL)相混淆。G-ALL细胞质中可见到较多的粗大颗粒,少数颗粒覆盖核上,形态似嗜碱粒细胞,易与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混淆。其骨髓象一般增生极度活跃,细胞化学染色:POX、SBB、CE,NSE均阴性,PAS阳性率高,流式可表达CD34、HLA-DR、CD19、CD79a,可弱表达CD33,不表达CD56、CD64、MPO,符合B-ALL表型。

3.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BL):是一种罕见的以嗜碱性粒细胞异常增殖为表现的白血病,其中急性型对化疗不敏感,预后差,常死于颅内出血;慢性型与一般CML急变期相似,肝脾肿大显著,病情进展迅速,该型可有Ph染色体,故有人认为本病是CML的终末期类型。其流式表达髓系抗原如CD13,CD33,同时CD,CDc,和CD11b阳性,但是其它单核系标志阴性,原始细胞表达CD34,HLA-DR,不表达CD。组化方面:甲苯胺蓝染色呈强阳性反应。MPO、SBB、CAE和非特异性酯酶阴性。本病例虽甲苯胺蓝染色阳性,但流式主要表达B淋,不太支持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检验视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