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急性白血病 发布时间:2024/12/23 12:08:00 点击数: 次
刘军连治疗白癜风怎么样 https://m.39.net/disease/a_9363018.html海报新闻首席记者陈洋洋记者张一帆济南报道如果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人在努力救你,你就还没有陷入最后的绝境。就在两天前,济南的孙建,刚刚完成了一场捐献,为远方绝望中的陌生人捐出了一份“生命礼物”。这一次“不见面”的捐献,“见证”了一个陌生人从绝望到重生的经历,参与了一个陌生人的人生起与落。从0到例,孙建的捐献故事在济南仅仅是一个缩影。在这背后,中国有一组数字牵动着千万人的心。截至年,中华骨髓库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突破例,无数病人因此重获新生,而目前中华骨髓库登记的志愿捐献者总数据超万人份。这些数字背后,是数万献出“生命礼物”的普通人。近日,海报新闻记者深入探访,走近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们,讲述背后的“生命重启”故事。济南第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第位捐献者“滴……”6月12日中午12时30分,血细胞分离机运作结束,医院,济南青年孙建成功捐献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这一刻,他为远隔千里之外的一位垂危患者开启了“重生”之路。“您是济南的第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同时光荣地成为中华骨髓库第例、山东省第例捐献者。”听到这组数据,那一刻,孙建感慨万千。他突然感觉到,从这一天起,世界上有一个人跟自己流着同样的血,两个未曾谋面的陌生人也因此有了一份牵挂。病床上,孙建安静地躺着,床头摆着几束鲜花,妻子在一旁陪伴。孙建是一位药剂科静配单元主管护师,在他的世界里,见惯了生老病死,这令他格外珍惜每一个生命。几年前,他在一次献血时,看到志愿者在宣传中华骨髓库捐献造血干细胞入库,就留了血样,成为一名志愿者。留样后,他就静静等待着。他深知,非血缘关系之间的造血干细胞适配概率只有10万分之一,这意味着,每一次成功配对,都是生命的奇迹。孙建总感觉,冥冥中有一种缘分,注定他会在不久的将来能救一个人。年,孙建接到了济南市红十字工作人员的电话通知,他做好了捐献的准备。但因为患者的病情原因,捐献计划不得不中断了;时隔三四年,他再次接到电话,询问是否愿意捐献,他依然毫不犹豫地立刻答应。接下来,通过高分辨配型全面体检,历时4个月,他为捐献采集时刻做好准备。“孙建非常珍视这次救人机会,为了远方那个遥远的陌生病人,他调整了自己的作息习惯,非常注意营养搭配,早早起来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能,确保造血干细胞捐献质量。”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病区护士长李兰花感慨。6月12日中午12时30分,“滴——”随着血细胞分离机运作结束,孙建成功捐献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为一位生命垂危的患者开启了重生之路。由于“双盲”原则,孙建不知道自己救的是一个怎样的病人。他或许是一位十几岁的少年,从此有活下去生的勇气,继续追梦的岁月?她或许是一个孩子的妈妈,重病时不舍得丢下年仅几岁的宝宝?又或许,他是一个热爱运动的中年人,肩上担负着一家老与小的生活?这种无限的想象,令孙建觉得生活有了更多牵挂,这种遥远的牵挂,也给了他更多过好每一天生活的勇气。“我不仅匹配成功,而且还是完全相合,这是多么大的缘分啊!”孙建说,妻子也是一名护士,一直从事血液肿瘤的护理,当她听到这个消息时,也非常支持,认为孙建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大事。“靠近光、追随光、成为光,散发光,我希望,这一点点汇集的生命之光能照耀更多人。”孙建说这一次捐献,对自己的触动也非常大。孙建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撸起袖子,加入造血干细胞志愿者行列中,一起努力以生命重启生命,给一个绝望者重生的希望。他救活了“全国第一例”今年50岁的孟宪胜也有同样的感受。年,在40多岁时,他做了人生第一次“壮举”——“撸起袖子”救了一名全球罕见血液病患者。这种病当时全中国只有5例,前几例都不幸离世了。这一位患病的小伙子,因为孟宪胜的捐献,活下来了,也成为当年难得活下来的全国第一例。“你能想象一个刚结婚不久的小伙子竟患上罕见血液病,他内心是多么痛苦和无奈?如果是我出现这种情况家庭怎么办?家里老人怎么办?一定也希望绝望时有人能拉一把!”孟宪胜说。因为“双盲”原则,当初捐献时孟宪胜并不完全了解对方的情况,只知道自己救了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多年后,听到患者当初的情况,和移植过程中的一波三折,孟宪胜唏嘘不已。原来,就在孟宪胜捐献后,当年1月底,他救助的患者赵亮接受了骨髓移植手术。鉴于赵亮的病情罕见,稳妥起见,那次移植的造血干细胞数量是一般移植手术的近3倍。手术后,孟宪胜捐献的造血干细胞犹如一粒粒的种子,“种”进了赵亮体内。按照正常情况,这些干细胞在适应了新环境之后,会慢慢“发芽”成长,分化成各类血细胞,重建人体免疫系统。这个适应过程,一般需要12天左右。然而,这些“种子”却久久没有如期“发芽”。12天后,医生对赵亮进行血液检查,结果显示没有查出供者细胞,第13天检查,依然没有,第14天,15天,16天,17天……多次检查,都没有发现供者细胞。终于,在连续26日的等待与煎熬后,医生第一次在赵亮的血液中检测出供者造血干细胞分化的白细胞,又过了几天,白细胞数量开始翻番。“这意味着,当时我捐的造血干细胞成功地落地生根发芽了。”孟宪胜说,一波三折后,移植手术植入终于成功!这个过程,当年的孟宪胜并不清楚。但在多年后与患者第一次相见,得知这个曲折的过程时,孟宪胜眼圈红了。他感叹,一个生命的重启是多么不容易!手术后,时隔近6年,孟宪胜收到了一个消息,“双盲”期限已过,当年的患病小伙子想来济南看望他,当面感谢。“如果条件允许,我想与救命恩人见上一面,亲眼看看他的模样。”赵亮说,在红十字会的努力下,促成了这次感恩圆梦。年11月,他和妻子来到济南,在众人的见证下,见到了孟大哥。虽然第一次见面,俩人却像亲人一样,一见就紧紧相拥,红了眼圈。“每年1月份,我都在想,是孟大哥给了我重生的希望,给了我生命重启的机会。他与我素不相识,却能毫不犹豫救我一命,真是好人。”赵亮说,因为这个缘分,他看见山东人就觉得格外亲。记者得知,当年的赵亮是罕见的白血病——8p11骨髓增殖综合征患者,国内尚无骨髓移植手术成功先例,那次的移植手术也没有成功病例可供参考。他的骨髓移植手术造血干细胞成功植入,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