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二〇一九年度中国医学三十九项重大进展,涉及临床医学等六大领域——
这些医学重大进展件件与你我相关
光明日报记者陈海波
科技进步为社会带来的福利,我们从医学领域可以非常直观和切身地感受到。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年度中国医学重大进展”。回顾刚过去的这一年里中国医学界的创新成绩,评选出39项重大进展。“件件都与老百姓有关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院士表示。
这39项医学重大进展,涉及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基础医学与生物学、药学、卫生健康与环境医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信息学六大领域。王辰认为,医学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科学,它是为防治疾病而产生的一门学问和技术体系,因此是应用性的。这也是此次重大进展评选的一个主要标准——能否对人们生命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那么,这些重大进展到底如何影响我们的生命健康?
解决疾病难题有了新思路新方法
基础医学和生物学是医疗科技的基础。“最近二十年来,新兴学科的发展使我国基础医学和生物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进一步提升。”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林东昕院士指出,我国基础医学研究在基因组学、转化医学、系统生物学和整合医学以及与其他学科交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在公布的39项年度中国医学重大进展里,有10项是基础医学与生物学领域,与基础医学密切相关的临床医学领域也有10项,这些进展代表着最前沿的疾病诊疗理念和方法。
比如“人类胚胎着床发育过程及其机制解析”,林东昕认为,该研究成果对人类的胚胎移植的复杂分子机制提供了进一步的认识,绘制了人胚胎分子和形态发育全景图,对于认识人类生命起始以及辅助生殖技术中胚胎的早期发育和调控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再比如“多组学技术发现肝癌精准诊治新靶点”,通过蛋白组学研究较为完整地揭示了肝癌肿瘤细胞的分子特性,全面解析了肝癌的发生和发展机制,还发现了肝癌精准治疗的潜在新靶点。“这为肝癌的精准分型与个体化治疗、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提供了新的思路。”林东昕说。
基础医学的发现,很快进入临床,得到进一步验证。“基因治疗、免疫治疗、干细胞等创新技术,为解决疾病治疗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付小兵院士强调。
比如“首例CRISPR-Cas9编辑干细胞治疗感染艾滋病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尝试。”付小兵认为,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能够成功治疗感染艾滋病的急性淋巴白血病患者,这有助于推动CRISPR基因编辑手段用于临床治疗。“这方面国内外医学界都在探索,中国取得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
此外,发现肿瘤氨代谢异常的分子机制及功能,绘制口腔-头颈黏膜恶性黑色素瘤基因组特征图谱并提供潜在治疗策略,证实闭角型青光眼高危患者不宜广泛使用预防性激光治疗……这些医学重大进展,都使我们对疾病有了更多认识以及知道如何更好地去应对。
医生有了更多“武器”
“我国药学领域这些年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步,以前都说我们是制药大国,不是制药强国,现在由大到强、由仿到创的趋势正在形成。”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松院士表示,他将药物比作医生手上的“武器”,“药物研究就是要给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武器’”。
此次发布的年度医学重大进展,涉及药物研究的有7项。比如抗癌新药泽布替尼,获得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突破性疗法的认定,并且在美国上市。“这是第一个中国本土研究的药物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是一个标志性、趋势性的变化,证明我们本土有能力和美国做同样水平的药物。”李松说。
榜单里还有备受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