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芦花新,九月山叶赤。9月24日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全体委员齐聚杭州参加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共襄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成立40周年这一盛事,对中国血液肿瘤诊疗风雨40年的传承与革新进行深入的研讨和学习。
在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召开前夕,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的现任主任委员吴德沛教授接受了媒体采访,对中国血液肿瘤领域数十载的发展及未来进行了分享和展望。
专家介绍
吴德沛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医院血液科主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常务委员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血液肿瘤防治事业建功卓著,薪火相传
今年是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成立40周年,40年内中国血液肿瘤领域飞速发展,源于老一辈专家们的奠基和新一代医生的不断推动。吴德沛教授作为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的现任主委,分享了对中国血液学40多年来成长与传承的体会。他表示,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成立的这40年,业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中国血液病患者的诊疗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观,这40年来中国血液学工作者向世界展示了诸多优异成绩,值得大家铭记。如王振义院士、陈竺院士,陈赛娟院士团队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做出的贡献;医院移植团队采用HLA配型半相合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解决了供体的问题;阮长耿院士在血小板单克隆抗体的系列研究对促凝血领域的成就。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已颇见规模,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引领作用。在学科的传承上,以苏州这个老牌血液学科为例,这也是一个经过几代人奉献努力的成果。在两代领袖陈悦书教授的奠基及后续阮长耿院士的推动下,苏州整个血液病的团队不断地开拓进取,如今也进入了国家队的第一方阵,拥有了全国最大的白血病诊疗规模,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数量和质量位列全国前三。虽然经过40年的发展,全国各地血液科都在不断壮大,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血液疾病患者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在此我指出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例如,发病人数的增长情况需要精准的流行病学调查验证,而流行病学调查的资料正是我们所欠缺的,我们正在计划将其纳入到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将来的工作当中。但与此同时,值得欣慰的是随着国家经济发展,人民对健康的需求逐日增加,更多患者积极就诊,诊断率明显提升;并且由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医保政策逐步实现了全民覆盖,既往因经济负担放弃治疗的患者也有了继续治疗的能力。
再接再厉,勇往直前,力克急性白血病治疗难点
经过40年的发展,对各类血液肿瘤发病机制的认识不断加深,血液肿瘤的诊疗逐步走向精准和分层,加上化疗、移植等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创新药物的涌现,血液肿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吴教授表示仍存在不少挑战。
吴德沛教授指出,急性白血病仍面临复发难治的问题,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成人患者群体中尤为严重,复发率明显高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成为了临床治疗的难点。这部分患者经过标准诱导治疗后无法取得缓解,而即使是达到缓解的患者又存在不同的危险分层,伴有不同的复发率。刚才也说到了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我们要 化疗是目前治疗癌症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和手术、放疗一起并称癌症的三大治疗手段。在血液肿瘤的风雨40年中,化疗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急性白血病领域新药层出不穷,对化疗在急性白血病当中的地位,吴教授发表了他的看法。
吴德沛教授:化疗是急性白血病治疗的基础,如蒽环类的药物,阿糖胞苷等都是急性白血病的标准治疗药物,我们不能因为化疗毒性大就否定了化疗强大的作用。而且化疗作为基石的前提下也在不断改进。如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标准诱导治疗方案:3+7方案(去甲氧柔红霉素/柔红霉素+阿糖胞苷)广为使用;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其诱导缓解方案还是以化疗为基础。因此,化疗的地位并未动摇。
创新革故,ADC药物拨云睹日
近几年,急性白血病的创新药物治疗进展更多集中在靶向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治疗等领域,为患者带来了更多治疗机遇。其中,抗体偶联药物(ADC)类药物的表现令人惊艳。
吴德沛教授认为,ADC通过抗体偶联化疗药物是理论上的创新—单克隆抗体可以准确识别白血病细胞所带的标志物,引导药物与白血病细胞结合,偶联上的化疗药物可以精确制导、区分敌我,以实现精确打击。ADC药物进入中国对于临床医生而言,是丰富了治疗的选择,对患者而言,是重新获得缓解的希望,为后续进行移植,CAR-T治疗等赢得更多机会。非常期待ADC药物尽快进入中国。在此基础上下一步我们要考虑到如何发挥ADC药物的最大功效,最佳的使用时机,最优的剂量方案等。当然也希望患者能负担得起,未来能通过国家、患者、制药企业三方寻求到较佳的平衡点,以提高患者对这类药物的可及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