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以前泥巴堆里摸爬滚打的粗养方式,现在我们养育孩子已经精细了很多,日常也很注意孩子的卫生。
也有细心的妈妈,孩子的奶瓶水杯贴身衣物玩具等等都很注意清洗消毒,家里桌椅门槛也经常用消毒水擦洗,就怕因为不干净而让孩子生病。
但一位研究儿童白血病已超过40年的教授MelGreaves却认为:在缺乏与微生物接触的“太干净”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更容易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这篇综述于5月21日被发表在了权威的《NatureReviewsCancer》上。
「MelGreaves」
得益于早期影视剧的影响,我们对于白血病已经不陌生,女主角一得这种病,基本上没几集就要saygoodbye。
而现实生活中,白血病是儿童癌症中最常见、发病率最高的一种,在儿童癌症中占30%-40%。根据《中国癌症登记年报》统计,我国0-14岁儿童白血病发病率为3.44/10万。儿童白血病中,70%左右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由两步过程导致
Greaves教授收集了关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lymphoblasticleukaemia,ALL)有史以来最全面的证据,得出了最重要的结论:即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由以下两步过程导致。
第一阶段,早在胎儿还在妈妈的子宫里的时候,就发生了基因突变。这种突变是随机发生的,我们目前没有办法进行控制。每20名活产婴儿中就有一个携带白血病致病基因,但携带不一定会致病,仅有1%的机会最终发展为白血病。
第二阶段,发生在孩子出生以后,有基因突变的孩子在接触某种感染(比如感冒、流感)时,可能因为免疫系统功能失常而得白血病。而这第二阶段,是有可能控制的。
在小鼠身上的试验研究证实,将有白血病相关基因突变的小鼠,从一个「无菌」环境转移到有常见微生物的环境后,得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两个阶段共同作用导致前体B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
换句话说,第一阶段是娘胎里就发生了基因突变导致有潜在风险,第二阶段却是因为孩子出生后环境「太过干净」,没有接触到足够的微生物,导致免疫系统功能失常,诱发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而免疫系统功能失常之所以跟白血病有关,是因为癌症既是一种基因病,也是一种免疫缺陷病。癌症的发生需要两个核心条件,即基因突变和免疫逃逸。
癌症的发生,首先要有「癌症种子」,即首先需要有的细胞基因发生致癌性突变变成癌症细胞。但一般情况下,人体的免疫细胞会对癌症细胞进行围剿,直至消灭干净。
而一旦人体出现免疫缺陷,癌症细胞才可以躲过围剿,不断增生发展成癌症。这个过程通常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
出生第1年“太干净”
更容易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很多妈妈会有疑问,养娃注意卫生还不对?不干不净还有理了?!!
其实,讲卫生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孩子的生命早期,尤其是在孩子出生后第一年的生活环境太过干净。
Greaves教授分析了30多年来的各项研究,提出了“延迟感染”理论。认为在儿童早期的微生物感染对免疫系统的发展很有好处,如果孩子在一岁内没有机会接触到多种常见的微生物,免疫系统没有获得适当的「训练」,则会加大此后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风险。
所以,如果孩子携带有白血病相关基因突变,出生后的第一年有生活在非常干净的家庭环境中,也不和其它孩子接触,平时接触不到多种常见的微生物,才是最危险的情况。
好在第一阶段娘胎里的基因突变,我们没法控制,但第二阶段却有可能通过控制降低患病风险。
Greaves教授建议父母们不用过于担心孩子的卫生,也不用给孩子的一切都做到「无菌」,时时刻刻消毒消毒消毒,这等于剥夺了孩子早期接触微生物的机会,也增加了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风险。
什么情况下才是过于干净呢?崔玉涛医生曾经讲过接诊的一个案例,13个月大的孩子,喝点米汤都腹泻,只能接受最精细的氨基酸配方奶粉。
原来,孩子的妈妈一直觉得孩子抵抗力低,孩子的玩具、衣物等每天都消毒再消毒。做检查后发现,正常人的肠道内约有上百种菌种,这个孩子肠道内仅仅只有1种菌群。太过干净,不仅破坏孩子的免疫力,还打乱肠道内的菌群平衡。
所以,适当让孩子接触微生物,妈妈不必如临大敌,事事谨小慎微,不仅自己更加轻松,还能让孩子获得抵抗力。
参考文献:
1.Acausalmechanismforchildhoodacutelymphoblasticleukaem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