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普通的血液科护士。每天都在非常平凡的岗位上忙碌着。常规的印象里,大家对护士的概念就是:“输液,打针,发药。”但是懂行的人都知道,我们的工作远远不止这些。我不想的过多的说一些我们的日常工作,我只是想说说我们大家庭里的一些人,一些事,用最朴实的语言。在这个血液科大家庭里,我们每天面对着白血病患者及家属,看着他们对生的渴望,对未来的渴求,以及与病魔斗争的无畏。
还记得初来科室的时候,我接触了一个17岁的男孩,他叫我姐姐,我俩感情特别好,因为我姓迟,他也姓池,他把我当成姐姐。给我买星巴克的咖啡,给我买稻香村的糕点,还给我买特产,告诉我,我吃了这些就等于他吃了。跟我约定等他好了,带着我一起去旅行。我特别特别希望他能康复,即便以后的生活质量可能没有普通人那么好,但至少他可以活着。他是一个移植后的患者,复发的他不得不面对二次移植,在此期间,化疗给他带来了很多痛苦。因为化疗的副作用,激素的使用,我的池弟弟口腔溃疡,肛周感染,我并不能对此感同身受,但是那一刻我真的好想替弟弟分担,真的不想他那么痛苦。终而,苦痛没有白受,所谓的癌细胞都不见了,可以移植了。我弟弟终于可以移植了,我们的约定可以实现了,当时快乐的心情真的无以言表。但是,接下来我不得不接受一个我并不能接受的事实,那就是我的弟弟没有熬过移植后的排异反应,感染,走了……知道了这个消息的那一刻,我久久不能平复心情,我在想,为什么?我们付出了这么多,忍受了这么多痛苦,为什么不能给我们一次生的希望呢?我还想跟弟弟贫嘴,我还想跟他一起去旅行…可是,老天爷终究是残忍的,面对他的离去,让我情绪消沉了一段时间,开始怀疑自己,纠结着还要不要继续坚持下去。最后,我还是想通了,可能弟弟去天堂了,因为天堂没有病痛缠身。我能想象高大的弟弟在天堂肯定很抢手,有很多小迷妹。
就这样,我在这样的工作环境里待了两年,两年里,陆陆续续的见到更多的白血病。以前的印象里,白血病好像只有在电视剧的狗血剧情里才会出现,就像蓝色生死恋里的宋慧乔…从未想过现实生活中会有这么多的患者。小的有几个月的,大有八十几的。
就这样,一个来自山东的90后小家庭又走入了我的工作,孩子两周多,初治(确诊后第一次治疗),一个超级可爱的男宝宝。从开始的胆怯害怕我们,到后来见到我们会弱弱的喊一句阿姨。孩子因为用药的原因,有的时候会莫名其妙的发脾气,也有时候会因为药物的副作用导致胃疼,口腔溃疡,甚至因为细胞降下来,整个人不愿意下地,不愿意走路。我经常鼓励他,在他细胞正常的时候,给他一些他喜欢吃的东西。从此,我这个迟阿姨成了他的“解忧杂货铺”,见到我说:“迟阿姨,我要饼干”“迟阿姨我想吃巧克力”有一次,我的同事说去给他拿巧克力,他居然不信,他带着稚嫩又傲娇的语气说:“你没有,迟阿姨才有巧克力”我好像总是在反复的对他说:“你快点好吧,以后再也不要来以后,也不要记得迟阿姨。”
在这个血液病的大家庭里,我们接触了无数强大的人,无论是患者还是家属。在他们面前,我们很渺小。不是因为他们砸锅卖铁,卖房子,卖车,把一切能卖掉的都卖掉了。而是因为他们满怀希望,对生的渴求。无数个家庭承受着我们并不能感同身受的压力,我能够带给他们的,就是给他们讲笑话,逗他们开心,做他们喜欢吃的东西,每时每刻都在期盼早日康复。
我特别崇拜一个人,就是我的张老师(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的人,身上总有一股正义凌然的劲儿)她是一个特别特别善良的人,每天面对患者的张老师,总是变着法的替患者着想,替患者省钱。大家也都知道,血液病就是一个“富贵病”,治疗费用相当之昂贵,对于普通家庭根本承受不了。这个时候我们的张阿姨就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能用最便宜的药就用最便宜的药。可能在大家的心里,都觉得医生跟护士偷偷的收了多少红包,但是我想说:我们没有,我的张老师没有。如果说一个治疗康复的患者会来复查时,从遥远的新疆带了一箱沉甸甸的蟠桃,从遥远的广州寄来的荔枝,从老家带来的自己做的咸菜,亲手制作的辣椒酱等等…如果这些算是“收礼”,那么可能我们确实收礼了。而且这份礼物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因为它无价。
我是一个感性的人,面对患者的病痛我会流泪,面对患者的“离开”我会流泪,面对患者的康复我会“流泪”。都说,眼泪可以延长人的寿命,那估计我要活很久我能做到的就是尽可能减少患者的病痛,尽可能的缓解他们的压力以及消极的情绪,让大家对未来有憧憬,有梦想。
为小护士加油
mx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