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我不是药神,我只想救人

文章来源:急性白血病   发布时间:2021-11-8 14:05:07   点击数:
 

真正的悲剧不是出现在善恶之间,

而是出现在两难之间

——黑格尔

最近很多版面,头条及朋友圈被《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刷爆,它的好口碑不仅来自片中不时抛出的喜剧包袱,更来自片中触动人心的现实。

电影里描写的疾病叫做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部分CML患者体内存在费城染色体易位之后,人体骨髓中的粒细胞从此不受控制地增长,并在血液中不断地积累,无限增生。这种粒细胞恶性增殖的疾病就是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每年所有的白血病新患者中,约有15%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

这部电影的上映,将白血病从社会的角落推到了大众的面前,也将钱、药、命三者的残酷关系赤裸裸的展现在大众面前。

回到现实社会,真正的白血病治疗现状远比电影惨烈的多,电影中围绕着“钱就是命”展开,而现实白血病患者面临比缺钱更加残酷的现状:有钱也买不来充足的血液!

对于大部分白血病患者来说,治疗过程中,输血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而现实是:医学科技至今也没有研制出一种能完全代替人体血液功能的人造血液,我们暂时只能从健康适龄的人体中获取。

在我市,随着医疗水平的迅速发展,全国范围慕名前来救治的白血病患者逐年递增,对血液的需求也大大增加。

化疗和用药都可以通过强大的经济条件来支撑,但是唯有血液,是有钱也买不到的救命良方!这个时候药和钱并不是命,血才是命!

影片的放映,将白血病患者的现状展现在观众视野的正中央,其实生活中,也有更多白血病的真实案例远比电影中的还要真切,那一句“你敢保证一辈子不生病吗?”台词直达众多患者和家人的内心。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主人公是身患白血病的女孩可可(化名),她今年17岁,医院接受治疗。

半年前,可可被诊断出患上了急性非淋巴白血病,那时候她还在备战高考,她一直梦想着可以到北京上大学。

▲图片与文章无关▲

患病以来,可可每天都会写日记记录生活,让自己更珍惜以后的每一天。

1月12日:今天,我被确诊为白血病,听到这个结果之后,感觉自己平时很好的身体好像一下子就虚弱了,还有一个多月就到新年了,这肯定是我这一生最难过的一个新年,好在此时此刻,爸妈都陪在我身边。

1月16日:第一次做化疗,疼的我无法忍受,连手指甲都扎进了肉里,这感觉比一把刀捅进肚子里都疼。在化疗后我重度贫血,医生紧急给我输血,感受着自己体内不断注入各种新鲜血液,我哭了,真的很感谢那些献血的善良的人。

1月20日:化疗之后,口腔溃疡很严重,基本没办法吃东西,每天有气无力的,量体重时发现自己只剩70多斤了,而且每天都在掉头发,这个样子真的很丑,好害怕会有一天头发都掉光……

6月30日:现在,头发完全掉光了,还是和每天一样,放化疗、输血,不知道自己还可以活多久,昨天隔壁床也在治疗的小妹妹,因为大量的出血,先走了。

可可的记录中还有好多一同接受治疗的同龄人,短短半年,有6个离世,3个目前病情加重,前景黯淡,坚持到现在的只有5个不到2岁的小宝宝和一个15岁的小妹妹。

所有的化疗在杀灭白血病细胞的同时,正常骨髓造血功能也受到抑制,导致贫血、出血、感染。患者需要输注红细胞纠正贫血,需要输注血小板抑制出血,并同时使用抗生素抗感染,因此输血治疗在治疗白血病时尤为重要。

所以,医院充足的新鲜血液也是白血病患者活命的关键。

可可与很多没钱治病的家庭相比,是幸福的,也是不幸的,因为夏季是献血淡季,可可定期的输血需求极有可能因为血量供应的不足受到阻碍。

对于更多的白血病患者来说,最可怕的不是穷病,而是“贫血”。

我们确实生来平凡,那些勇敢的人总是闪闪发光。人生的意义感大抵也就是这样的,为了需要帮助的人,做那唯一的光。

如今,中国的无偿献血队伍越来越壮大,年,全国无偿献血人次达到万,献血量达到万单位(吨),比20年前增加了5倍之多。

但这些血液的供应量,只有34%是用于癌症和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而真正用于白血病患者的血量依然捉襟见肘。

《我不是药神》的热播直接引起了大众对于白血病群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