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发布急性淋巴细胞

文章来源:急性白血病   发布时间:2021-6-15 15:39:30   点击数:
 

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

院药物临床研究中心

重磅新规·

为鼓励抗肿瘤新药研发,进一步规范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药物临床试验中微小残留病检测的应用提供可参考的技术标准,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部署下,药审中心组织制定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药物临床试验中检测微小残留病的技术指导原则》(见附件)。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关于印发药品技术指导原则发布程序的通知》(药监综药管〔〕9号)要求,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核同意,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特此通告。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

年8月28日

附件1: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药物临床试验中

检测微小残留病的技术指导原则

年8月

目录

一、概述

二、ALL的MRD检测

(一)MRD检测的方法选择

(二)MRD检测的方法学要求

1.细胞学检测方法

2.分子学检测方法

3.样本

三、ALL新药研发中的MRD应用

(一)临界值的选择

(二)早期探索性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三)关键性注册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1.人群选择

2.人群富集

3.疗效终点

4.检测时间点或时间窗

5.对临床研究开展和执行的其他要求

四、总结

五、参考文献

一、概述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ALL)是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随着联合化疗方案的不断优化和医疗条件的整体改善,新诊断的ALL患者完全缓解(Completeremission,CR)率可达到70%~95%,被认为是一种可治愈性恶性疾病。传统的治疗反应判断基于形态学检测,骨髓原始细胞比例5%,外周血无原始细胞可被判断为形态学CR,这种方法检测骨髓中白血病细胞的敏感性通常在10-2。采用敏感性更高的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ultiparameterflowcytometry,MFC)或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polymerasechainreaction,qPCR)进行检测,发现获得形态学CR的患者中30%~50%的患者白血病细胞持续存在。这些在形态学CR患者中仍然可以被检测到的白血病细胞即被称为微小残留病(Minimalresidualdisease,MRD),也被称为可检测残留病(Measurableresidualdisease)。在ALL的治疗过程中对MRD进行有计划的监测,其临床价值已有共识。MRD状态可以反映治疗后的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程度和白血病细胞负荷,也可以成为复发风险的预测因子,是决定患者的危险分层、预后判断、后续治疗选择的关键因素之一,也因此成为临床治疗中进行疾病监测的良好指标。

虽然对ALL患者进行MRD检测已经成为临床实践中的常规手段,但在新药研发临床试验中合理应用MRD却依然面临诸多挑战。首先,MRD检测的方法学并不统一,各临床单位和实验室的操作流程存在差异,对检测结果的解读可能受操作人员技术水平的影响。其次,MRD阳性/阴性的判断界值也未获得完全共识,不同临床试验对标本的要求和标本采集的时间也并不完全一致。此外,国内尚无技术要求或行业标准对临床试验中进行MRD检测的方法、界值、数据/信息采集计划提出要求,或对MRD检测用于新药注册的实际价值予以明确。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ALL新药临床研发的推进和对临床研究结果的理解。

本技术指导原则针对在我国研发的ALL新药,对临床研究尤其关键性注册临床研究中进行MRD检测提出观点和建议,适用于在成人和儿童ALL人群中开展的临床研究,供药物研发的申请人和研究者参考。有关ALL新药临床研究计划和具体设计、MRD检测的方法学细节、伴随诊断研发的具体要求等内容,未被涵盖于本技术指导原则的范畴。本文所指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不包括成熟B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应用本技术指导原则时,还请同时参考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TheInternationalConferenceforHarmonisationofTechnicalRequirementsforRegistrationofPharmaceuticalsforHumanUse,ICH)和其他国内外已发布的相关技术指导原则。

二、ALL的MRD检测

(一)MRD检测的方法选择

临床上用于检测ALLMRD水平的常用方法包括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FC)和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近年来,针对免疫球蛋白/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IG/TR)的二代DNA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sequencing,NGS)在临床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在中国,MFC(目前多为4~6色)是应用最广泛的ALLMRD检测手段,技术相对成熟,医院都具备MFC检测能力,但各实验室所采用的仪器、操作流程和对结果的分析解读能力存在差异。具有特定融合基因(如BCR-ABL1)的ALL通常选择逆转录(Reversetranscript)qPCR进行MRD检测,结果一致性较高。NGS在国内的应用时间短,通常由第三方检测机构完成,各实验室之间并没有统一的操作标准,无法保证结果的一致性。

表1对微小残留病检测方法的评价

对上述细胞学(MFC)和分子学(qPCR、NGS)方法当前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性总结见表1,可见这些方法用于ALLMRD检测各有优劣,监管机构并不对临床试验中的检测方法行特别规定。申请人应该根据目标人群选用适用性强、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可重复性良好、且有充分的数据证明其检测结果临床意义的检测方法,方法的敏感性应不高于MRD临界值的1/10(若临界值为0.01%/10-4时,敏感性

≤0.%/10-5)。在某一项临床试验中,应该采用统一的方法对所有受试者进行MRD检测,并在研究方案中预先明确。如果计划在一项临床研究中同时采用多种方法进行MRD检测,应该提前说明以哪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主要分析。

(二)MRD检测的方法学要求

针对具体的检测方法,在临床试验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应针对该检测方法的特征和局限性拟定标准或解决方案。

1.细胞学检测方法

申请人如果计划在临床试验中采用细胞学方法即MFC进行MRD检测,至少应该说明或考虑以下问题:

1)预先规定标本采集时需要获得的细胞数下限。

2)预先考虑可能影响样本及细胞稳定性的因素(例如标本稀释、运输耗时过长、保存条件等),提出预防措施和/或解决方案。

3)使用一致的抗体和荧光组合、分析模板(如设门策略)。

4)提前分析治疗是否会影响某一抗原的可检测性。

5)评估化疗后正常的骨髓细胞被误读为肿瘤细胞的可能性。

2.分子学检测方法

申请人如果计划在临床试验中采用分子学方法进行MRD检测,至少应该说明或考虑以下问题:

1)提出针对核酸质量和数量的要求。

2)通过计算核酸含量获得细胞数量时,应该考虑设立内部对照,以避免因核酸质量问题导致的假阴性。

3)明确是否需要获得/保存诊断时的样本,用于确定克隆型。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