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ukemia发表中国研究儿童急性

文章来源:急性白血病   发布时间:2021-4-23 16:31:14   点击数:
 

导读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血液肿瘤科李本尚教授、汤静燕教授团队近日在血液学权威学术杂志《Leukemia》(SCI影响因子10.)发表了关于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精准诊治方面的研究成果。

(Thegeneticsandclinicalcharacteristicsofchildrenmorphologicallydiagnosedasacutepromyelocyticleukemia)

该项研究证明了下一代测序技术在APL分子分型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同时,通过对APL基因突变谱特征的大样本分析,首次提出了“经典型”APL和“非经典型”APL的概念,对临床开展APL的精准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背景

APL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一种特殊亚型。95%APL患者存在特异性的染色体转位-t(15;17)(q22;q21)形成PML-RARA融合基因,其编码的融合蛋白是APL的驱动基因。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acid,ATRA)和亚砷酸(Arsenictrioxide,ATO)通过靶向作用于PML-RARA融合蛋白发挥治疗作用,使得其完全缓解率达到90%以上,从而PML-RARA融合基因的检测对APL的诊断及治疗至关重要。但临床上常会遇到一些患者,骨髓形态学上符合APL的特征,但传统检测技术包括核型分析、RT-PCR和FISH等检测不到PML-RARA融合基因的存在,这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造成了困难。

研究重点

该项研究建立了基于下一代测序技术的PML-RARA融合基因检测技术,证明了下一代测序技术较之传统检测技术独具优势,为APL的诊断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手段。相应于PML-RARA阳性的“经典型”APL,该研究还提出了“非经典型”APL的概念,即形态学上符合APL的特征,无RARA基因重排,存在维甲酸受体家族的其他成员(如:RARB、RARG)的基因重排。临床预后分析发现,缺乏RARA重排的“非经典APL”患儿复发率大大提高,临床上对于这部分“非经典APL”患儿的治疗应采用传统的AML化疗方案更为合理。

其他

本研究工作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血液肿瘤科完成,李本尚教授、汤静燕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赵洁博士、梁建伟硕士为共同第一作者。本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经费支持。

来源: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推荐阅读

1.临床改善血液病人预后和提高生活质量的4个技巧

2.年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三大发展

3.综述: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进展

点击下方“阅读全文”了解更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