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邱录贵医者故事医ldquo录

文章来源:急性白血病   发布时间:2021-9-19 15:02:10   点击数:
 

中国医院淋巴肿瘤中心主任、国际骨髓瘤学会委员、国际骨髓瘤工作组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再多的头衔安在名字邱录贵的前面都不能让他心潮澎湃,只有谈起自己的工作时,平时寡言的邱录贵医生才能露出难得一见的笑容,滔滔不绝地分享自己一路走来的“成绩”和“不足”。

追梦,一直在路上

年,邱录贵出生于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城冈乡增溪村,曾外祖父是当地有名的中医,小舅舅是一名乡村医生,家族中的从医“基因”,让“治病救人”的种子从小就埋在了邱录贵的心中,“我初二时,我小舅舅刚好从我曾外祖父那里学成归来,回到村里当一名‘赤脚医生’,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乡村医生。”

“我和我小舅舅相差十来岁,一直玩的很好。每年寒暑假,我都会去看外公外婆,农闲的时候,我就跟着小舅舅背着药箱,走街串户去给村民看病。那时候我们农村是非常缺医少药的,村民生病了,只能在村里找赤脚医生解决一些常见的问题,很多情况乡村医生也很难诊断清楚,病人就无法得到真正的治疗。当时我就下定决心,我要成为医生,真正的帮助父老乡亲。”邱录贵已过了知天命的年纪,但谈起年少时的决心与梦想,仍难掩激动的心情。

心中有了方向,本就成绩优异的邱录贵更加努力,高中考进了省重点中学兴国平川中学的重点班,高考填报志愿时,邱录贵三栏的第一志愿都是医学院,“重点大学第一志愿填写的是武汉医学院,普通大学第一志愿填写的江西医学院,专科学校第一志愿填写的是赣南医专。”邱录贵回忆,自己现在仍然记得填写志愿时的心情,孤注一掷只为离自己的梦想更进一步。

江西医学院毕业后留校工作的他,邱录贵一边在大内科轮转及教学,一边选择自己未来工作和研究的方向。种种机缘巧合下,邱录贵选择了当时在国内比较冷门的新兴学科“血液学”。一次诊治患者的经历,让邱录贵确定了自己研究生将要选择的领域,“医院血液科轮转的时候,有一个武汉大学的学生得了急性白血病,我们通过化疗让她缓解了,但是很快复发,小孩非常不幸,去世了。当时我从文献上已经了解到,对这些急性白血病来说,骨髓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主要的治疗方式,所以我觉得这个领域应该是学科发展的一个方向。”

年邱录贵考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师从我国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主要奠基人严文伟教授,医院血液学研究所从事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至年应邀于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员。年作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引进人才回国工作。回国后,邱录贵接到了两个任务:一是建立天津市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邱录贵花了三年的时间,让脐带血干细胞库第一批通过了卫生部门的执业验收,步入正轨;第二个任务,成立中国医院淋巴瘤中心的前身——血液五科。从半个病区,到年扩展到一个病区,到医院规模的扩大变成两个病区,再到年正式成立淋巴瘤中心,邱录贵和同事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与努力,让我国淋巴肿瘤诊疗的“空白”,变成了可与世界专家对话的高度。

从“落后”到“对话”

邱录贵回忆,年将研究方向定为淋巴肿瘤的时候,国内研究的现状并不乐观,“当时国内鲜有专业的队伍真正完全集中于从事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治疗和研究,所以中国淋巴瘤的整体诊断、治疗水平还是相对落后的。当时还谈不上有系统的淋巴瘤的研究,相对于同为血液学的白血病研究来说,落后很多。”

成立了研究淋巴肿瘤的专业团队后,邱录贵做了几方面的工作。首先是“摸家底”,“虽然此前我院在这个领域没有专业的科室和队伍,但作医院,‘家底’还是很喜人的。比如从年至年,多发性骨髓瘤就有笔可随访的病例,生存时间与当时的国际水平相比接近持平。还是有一定积累的。”邱录贵介绍。

第二,就是建体系打基础。“第一个体系就是诊断体系,淋巴瘤比白血病的诊断复杂得多,高度依赖于病理的诊断。”经过邱录贵和同事近二十年的努力,淋巴瘤中心精确的诊断体系,做到了国内的顶尖水平。第二个体系就是规范化的治疗,严格掌握治疗指征和预后分层来进行治疗。第三个体系是构建研究体系。

第三,就是培养队伍和人才。“我们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学科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因为这是事业发展的基本保证。20年来,我们一直坚持读书报告和工作进展汇报制度,逐步提高了中心从医生到实验室工作人员再到学生的理论水平,同时也能够快速跟上国际进展。”邱录贵说,在培养人才上,不仅中心内部形成规范化的训练和培养,还会选拔优秀的骨干和学生,到国外的合作单位进行学习,使他们快速的成长。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支平均年龄35岁、主要骨干40岁左右的高素质专业队伍。

面对未来中国淋巴瘤诊疗的前景和方向,邱录贵充满了信心,“我们现在已经做到了国内的领先,下一步就是争取尽快赶上国际的领先水平。”

展望未来:路还很长

有进步,也有不足,邱录贵总结了中国淋巴瘤目前仍面临的挑战。

“首先仍是精确诊断问题。因为淋巴瘤的诊断是极其复杂的,它需要综合的血液病理诊断体系,不能仅局限在既往的细胞加组织形态学诊断,而是应结合免疫学、遗传学,甚至包括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的这样一个体系,国内目前真正能够做到综合血液病精确诊断的还不多。与先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精确诊断的发展空间还很大。”

“二是国内还比较普遍存在治疗不规范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对惰性淋巴瘤治疗过度,而对侵袭性特别是高侵袭性淋巴瘤治疗不足。比如对有些淋巴瘤病人来说,不是诊断后就需治疗,即使在用新药的情况下,早期治疗和等到有治疗指征再治疗,病人总生存情况并没有明显的获益。再比如治疗患惰性淋巴瘤的中老年病人,因为疾病是不能治愈的,所以治疗的目标是在治疗所要达到的缓解深度和病人的生存质量之间找到一个平衡,而不是仅仅追求深度的缓解。”

邱录贵认为,在强调新药进展的同时,还应打好基础,做好精确诊断和规范化治疗,来提升国内在淋巴瘤领域的发展和水平。

同时,邱录贵表示,近10年尤其是近5年,我们中国的药物研发已经从完全模仿到跟跑乃止超越,现在在某些领域还有创新,发展速度很快,已经达到了国际的先进水平。

年,中国的抗癌新药“泽布替尼”被美国FDA批准在国外上市,这是第一个所有核心PI都是中国研究者、并且用中国患者的数据获得国际认可获批的抗癌药物。作为核心PI之一,邱录贵说,近十年的大型的、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对所有的医生都是一个提升,同时也推动了中国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参加新药临床实验,我们能够更好的学习如何对一个疾病进行细致的管理,包括对药物疗效的评价,安全性评价,对提高我们的诊治水平是非常有帮助的。”

“我相信,中国未来无论是淋巴瘤领域,还是整个医学领域,研究水平一定能够明显的提升,逐渐达到国际的先进水平,甚至在某些方面取得国际领先的优势。”医“录”向前,就像邱录贵当年笃定的选择从医这条路一样,“贵”在精专,面对日益强大的科学技术,对于顽疾的诊治让邱录贵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一个梦想,不仅仅是三代人的坚持,更将是继续传承下去的精神与力量。

专家简介

邱录贵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院淋巴肿瘤中心主任

天津市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

淋巴肿瘤的分子遗传与发病机制和有效治疗策略

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基础,干细胞工程

主要学术任职:

国际骨髓瘤工作组专家委员会成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研究联盟副主席

整合医师协会血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瘤专业委会常委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精准医疗分会常委

《BloodAdvances》及《中华血液学杂志》等6种核心期刊编委/常务编委

发表论文余篇,SCI论文余篇。

精彩回顾

李建勇医者故事:运筹“建”策,“勇”者破局,中国慢淋诊治发展的开拓者

朱军医者故事:“朱”心不改为病患,“军”魂永驻战顽疾

吴德沛医者故事:“德”心佑天下,“沛”泽惠江东

马军医者故事:一“马”当先,领“军”中国血液肿瘤的“国之名医”

荟萃名家,聚焦临床

欢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